很簡單:他有的是姨太太,殺掉一個,他并不會覺得有多心疼,但反之,若他讓這個可能給他戴了綠帽子的女人活著,卻會讓他繼續懷疑、糾結、憋屈……
所以,縱然他無法確認三姨太有沒有偷人,他也寧可錯殺,不愿錯放。
而對孩子呢,他就是另一種標準了……
雖然他同樣不能確定孩子是不是他的,但孩子他可以先留著,等那娃長大一些,看到底像不像自己,再做定奪,要盡可能避免錯殺。
雙標嗎?惡毒嗎?冷酷嗎?
沒錯,但這就是真實的人性,在特定的時代、特定的環境下,你可能也會有和他一樣的邏輯。
長話短說,一晃眼,七年過去。
當年三姨太產下的男嬰,即朱爀,一直就被寄養在朱榿的正妻那里,幾乎足不出戶,也不見生人,王府上下對這個孩子的存在也都緘口不言。
這……就是做好了兩手準備:第一手,如果朱爀長大了真得像朱榿,那他就順理成章地宣布這個是他正妻所生的嫡長子;第二手,如果朱爀長大了跟朱榿一點兒都不像,那就宰了,就當王府里從來沒有過這么個人。
朱爀的運氣不錯,雖然他和朱榿沒有半點血緣關系,但他莫名就是長得跟朱榿小時候很像。
朱榿看著朱爀一年年長大,還真像自己,漸漸的也就相信了這真的就是自己的兒子。
到這時,他的內心才對當年的三姨太有了那么一丟丟的歉意,當然……也只是一丟丟罷了。
總而言之,至朱爀七歲那年,朱榿才突然對外正式宣布自己有兒子了,而且已經七歲了,還說是自己的正妻所生。
他也想好了,若朝廷問他為什么生了兒子不報備,他就裝糊涂,說自己年紀大了忘了。
但朝廷能不知道他那點兒騷操作么?哪個王府里沒有朝廷安插的細作?當人家是白拿工資的呢?
不過,也正因知道這孩子的底細,朝廷也就睜一只眼閉一只眼了;因為負責監視的人也覺得這孩子長得確實像朱榿,應該就是他的親生兒子,按照“無嫡立庶”的原則,不管是哪個媽生的,朱榿的世子總歸是他,也沒必要非得再把當年弄死三姨太的事情翻出來節外生枝。
就這樣,在七歲那年,朱爀終于是有了合法的身份,并向朝廷報備、確定了“朱爀”這個名字。
當然……朱爀本人當時還小,他并不知道上一代那些雞鳴狗盜之事,他也一直以為自己親媽就是朱榿的正室。
時光荏苒,歲月穿梭。
轉眼,這小王爺已然長大,朱榿也垂垂老矣。
雖然朱榿還沒死去,但這魯王府的實權,早已落到了朱爀的手中。
而魯王府的勢力范圍,這些年來也是有增無減,按咱們今天的地理認知來說,已擴張到了整個濟寧地區及周邊一帶。
在大朙所有留存下來的親王中,這魯王也算得上是頗具實力的一個了,而朱爀作為魯王府的實際掌權人,他在這濟寧地界上,無疑是呼風喚雨,為所欲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