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家莊靠近首都長安,這里人多地少,加之許多田都是有主的,百姓分不到這么多,實際能夠到手的,一家一戶也就二十至三十畝左右。
許澤軒家里的田,足有五百畝,還是上好的永業田。
二十倍于普通百姓的家產,如果連用一點鹽都舍不得,那普通老百姓的日子,還過不過了?
許澤軒是個行動派,事情又牽扯到自己有多少家底,哪里還有閑工夫跟二虎閑扯,匆匆用柳條蘸著青鹽刷完牙,又用最快的速度解決了早飯,便從門口開始,一間屋子、一間屋子的逛了起來。
一路走來,情況確實不容樂觀,屋瓦殘破不堪,墻面凹凸不平,偶爾還能看到幾條細小的裂縫,就連家里的庫房,也僅僅堆放了不到二十石的粟米,以及總價值僅十余貫的銅錢和絹。
“福伯在老宅當了十幾年的管家,勤勤懇懇,做事緊緊有條,手腳也干凈。
如果家里有余錢,這半年來,他定然不會忘了修葺房屋。
如今只有我的臥室被修整過,看來家里的財政情況不佳啊。”這下許澤軒有些急了。
有一段時間,他很喜歡唐朝,甚至還花過時間去讀過這個朝代的歷史。
在他的記憶中,貞觀元年八月,秋收之前,長安周圍霜降成災,莊稼欠收。
貞觀二年,則爆發了一次超大規模的蝗災。
蝗蟲過處,寸草不生。
去年莊稼欠收,今年又遭遇蝗災,許多關中百姓,不得已靠賣兒賣女換取食物。
連續兩年的天災,老天爺似乎仍然不愿放過這群可憐的百姓,貞觀三年,又降下了一場大水。
連著兩年收成不好,第三年則不確定會不會受到影響。
憑借現在這點家底,如果不另謀出路,單靠收租過日子,他怕是要餓死。
“趁著災荒還沒爆發,米價還沒漲到最高,我必須馬上想辦法掙夠錢。”
但凡天災,必有先兆。
現在長安的米價已經有了波動,好在還沒有漲到《資治通鑒》描述的斗米值絹一匹(約200文),但買一斗米,也需要五十文。
一個來月后,霜降就會到來,家里又是這種情況,許澤軒心里的緊迫感頓生。
根據唐史食貨志記載,安史之亂后,戍軍每人每月要食糧一斛(石)。
許澤軒家里共有五口人,按照每人每月一石的高標準算,一年消耗糧食得有60石,三年就是180石。
1石=10斗。
一斗五十文,二石一貫錢。
180石糧,就要90貫。
別看90貫銅錢這個數目不大,作為地主人家,許澤軒能夠用的流動資金,也就10貫。
放在當時,九十貫可是相當可觀的一筆財富。
用一個月的時間,賺取偌大一筆財富,這可是一項比較艱難的挑戰。
當然,所謂的艱難,前提是許澤軒完全白手起家,不依靠任何人。
然而許澤軒會選擇白手起家嗎?
當然不會!
事有輕重緩急,既然有現成的靠山,為什么不用?
“看樣子,是時候去拜訪一下我這位武世叔了!”
心里這么想著,許澤軒迅速找來二虎,讓他盡快給自己尋個木匠。
拜訪長輩,總不能空著手去。
許家莊靠近終南山,不缺木材,讓木匠做點這個時代還沒出現的物件,惠而不費。
對于生活即將陷入窘境的許澤軒,絕對是一個極佳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