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是豐滿的,現實卻是骨感的。
許澤軒制定的計劃沒問題,劉木匠的手藝也沒的說,問題出在了武士彟身上。
倒不是武士彟不顧往日情誼,不愿意幫助許澤軒這位故人之子,而是他根本不在長安。
武士彟由一個木材商人,一躍成為大唐的高官,表面上風光,實際上仕途并非一帆風順。
他是商人出身,除了剛開始資助李淵起兵外,既沒有立下卓越的戰功,又沒有滿腹的才學,尤其沒有門第依憑。
這極大程度的限制了他的升遷,所能做的唯有兢兢業業,勤勤懇懇,忠于職守。
然而就算這樣,終武士彟一生,都如履薄冰,每次受封,皆多次辭受。
《舊唐書》、《新唐書》固然都記載了,他在“武德中,累遷工部尚書”,但根據《冊府元龜》的記載來看,這一任命,并沒有成為事實。
《冊府元龜·退讓》一節上說:“武士彟,武德中為工部尚書,判六尚書,賜實封八百戶。
士彟為性廉儉,期于止足,殊恩雖被,固辭不受。前后三讓,方遂所陳”。
三次推辭了工部尚書這個職位,放棄了進入朝廷中樞的機會。
對面如此知分寸、曉進退的臣子,皇帝怎能寒了他的心?
在京城玩不轉,受人排擠,那就把你調地方上去。
李淵統治末期,有人告發揚州都督李孝恭想造反。
揚州是地方重鎮,如果李孝恭發動兵變,勢必影響江淮地區的穩定。
李淵心中著急之余,第一時間就想到了武士彟。
不久后,武士彟就被派去鎮守揚州。
后來發現李孝恭兵變純粹是胡扯,所以在武德九年,李世民以太子身份統領朝政后,又調任武士彟為豫州都督。
此時此刻,武士彟正在豫州當都督,許澤軒去他長安府邸送拜貼,自然只能撲個空。
……
……
人家穿越者都是順風順水,一路裝逼打臉嗨到飛起,自己卻出師不利,許澤軒心中的郁悶可想而知。
心氣正不順間,他乘坐的牛車前,突然出現了一個黑黑瘦瘦的和尚。
牛老實趕著牛車往左走,這貨也往左,避讓對方往右走,這貨也心有靈犀般往右走。
這下可算捅了馬蜂窩。
許澤軒正愁找不到出氣的對象,和尚卻自個找上了門。
“大和尚,你欺人太甚!”許澤軒目前沒權沒勢,想要懟人,就必須占住一個理字,故此先發制人。
“貧僧自問沒有冒犯施主,與施主之間,更是沒任何仇怨,施主緣何說貧僧欺你?”看著怒氣沖沖,站在自己面前的少年,玄奘和尚有點懵,眨巴著眼睛,滿臉的無辜。
事實上,玄奘大師并不知道自己無意間擋住了許澤軒的去路。
最近他的精神狀態一直不怎么好,經常走神,還動不動就神游物外。
具體原因,還得從幾個月前說起。
幾個月前,一位來自天竺的高僧到長安**。
玄奘聽后很受啟發,心想天竺佛教雖然已經趨于衰落,但那里畢竟是佛教的起源地。
如果自己可以西行天竺,參觀一下佛教的起源之地,帶回那里的經書,不但能將佛法發揚光大,自己也能從中受益,在修行的道路上更進一步。
想到就做,玄奘很快找到了一些志同道合的僧人,和他們一起聯名上疏朝廷,請求西行。
西游記中,唐僧去取經時,皇帝不但認他當了御弟,送了寶馬盤纏,還派兵護送他出了長安城。
這樣的禮儀不可謂不隆重,然而那都是吳承恩為了故事需要,把高昌國王干的事情,強行按到了李世民頭上。
在真實的歷史中,唐僧不但沒得到李二的饋贈,就連他的奏折,都被駁了回來。
眾所周知,初唐時期,對于度牒的管理很嚴格。
你自己剃個光頭沒問題,但想要得到朝廷的認可,拿到度牒,獲得真正僧人的待遇,那是千難萬難。
其實這也不是沒有歷史原因的。
隋文帝楊堅小時候在寺廟里長大,因此對和尚很有感情。
開皇元年,當他坐上皇帝的寶座后,就發布詔令說,百姓可以自由出家,并按人口比例出家和建造佛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