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風蕭瑟百花亡,草木搖落露為霜,古代文人似乎都認為秋天是蕭瑟悲涼的。
許澤軒行走于長安城內,就看到不少身穿儒衫的士子,眼見萬物凋零,面露悲戚之色,嘴里不時吟誦著悲涼的古詩詞。
作為一個現代人,他表示很難理解這些人的想法。
春夏秋冬四季更替,這是自然規律。
到了秋天,暑氣散去,天氣變的涼爽。
士子們可以趁著這樣的好天氣外出郊游,農民們可以收獲農作物。
一年的辛苦勞作有了成果,難道不應該高興嗎?
莫非他們也知道今年會有大規模的霜降不成?
搞不懂這些莫名其妙的情緒是從哪里來的,許澤軒撣了撣身上的落葉,緊了緊身后的畫板,繼續朝慈恩寺走去。
農歷八月初七,臨近中秋,殘留于天地間的暑氣慢慢散去。
天氣漸漸變的涼爽,個別身體比較弱的人,甚至已經感覺到了冷。
考慮到氣溫還會持續下降,若是真到了提前霜降的那一天,眾人的注意力就會被那場天災吸引,很少有人還會對自己畫的畫感興趣,許澤軒只練了幾日,就匆匆出了門。
慈恩寺內香客云集,依舊如往日一般熱鬧。
許澤軒帶著個畫板,大搖大擺的走了進去,因為早先打過招呼的緣故,在通報了姓名后,門口的小沙彌并沒有攔他。
在寺內兜兜轉轉了好一會兒,他終于找到了一處人流量一般,卻又不容易被忽視的地方停了下來。
“這地方看上去不錯!”滿意的點了點頭,許澤軒放下背上的畫板,支起架子,準備好工具,開始作畫。
雖然已經有三五年沒碰畫筆,不過連續幾天的苦練,多少讓他找回了些感覺,再加上環境、心境等因素的影響,今日他畫起來簡直有如神助。
不僅對整體的布局,人和物的外形比例把握的十分精準,就連明暗色調,都勾勒的相當到位。
當然,畫畫的過程雖然很順利,但素描終究不是傳統國畫。
傳統國畫,用毛筆蘸著水、墨、彩作畫,因為無法涂改,只能一氣呵成,所以用的時間相對少一些。
而素描用的是炭筆,修改起來比較容易。
加之繪畫步驟,就是要先確立構圖、形體結構,然后再逐步深入塑造,所以用的時間相對要久一些。
除非繪畫對象單一、內容極其簡單,否則就算速度再快,要完成一幅畫作,也得一個小時往上。
“唰~唰~唰~”許澤軒運筆如飛,偶爾才會用手邊的蒸饃(饅頭)擦拭一下,抹去畫的不恰當的部分。
約莫過了一刻鐘,他終于打好了底稿。
“畫作的第一步,算是順利完成了!”
許澤軒甩了甩手,放下手中的炭筆,取過身邊的水壺,灌了一口。
正當他準備繼續作畫之時,眼睛的余光,突然瞟到自己的斜后方多了兩人。
這兩人其中一個頂著個大光頭,身上披著一件土黃|色的僧衣,正是那日招待自己的小沙彌——悟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