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阿嚏~”
“阿嚏~”
許家莊內,終于搗鼓出燒磚之法的許澤軒,被冷風一吹,一連打了兩個噴嚏。
長安的氣溫那是真的冷,這才是深秋,還沒有入冬,氣溫就已經到了零下。
更為可怕的是,大多數百姓,還缺乏御寒的衣物。
事實上,早在漢朝,棉花這種御寒的作物就已經傳入國內,但就像指南針剛發明出來時,主要作用是被用來看風水那樣,棉花也沒有被用在正途。
這種植物,沒被用來制成衣物御寒,而是被用來當成一種花卉,供人欣賞。
當然,這也不是沒有歷史原因的。
宋朝之前,我國的經濟中心還在北方,南方并不發達。
而那時候引進的印度棉和埃及棉,又更適合亞熱帶氣候,只能在長江以南區域種植。
棉花在北方的產量不高,存活率低,古人想不到用棉花制作衣物,也情有可原。
因為沒有棉花,所以這個年代的人,衣物多以絲,麻,裘為主。
然而絲綢太薄,根本沒法御寒,麻厚一點,卻也擋不住寒風。
所以,在這個年代,御寒主要是靠裘。
貴族、有錢人都用上好的羔羊皮,狐皮,貂皮,甚至狼皮,虎皮做成高檔的裘服御寒,但是普通百姓沒錢,所以最多只能用劣質羊皮,狗皮御寒。
冬天難熬,衣服是其一,被褥是其二。
古代貧富差距顯著,富人家的被子都是用綾羅綢緞來做的,做的非常厚且大,里面裝填了駝絨、兔毛、羊毛、鴨毛或者雞毛。
窮人們就不一樣了,因為窮所以買不起駝毛、羊毛等稀有物品,只能在床上鋪上厚厚的干草。
至于他們的被子,當然也不可能裝填駝毛和羊毛等物品,只能塞一些柳絮、蘆葦、破舊衣服。
就連大詩人杜甫都曾經感慨:布衾多年冷似鐵,驕兒惡臥踏里裂。
深秋時候的杜甫家,被子都凍得跟鐵一樣,更冷的嚴冬得成什么樣?
有感于普通老百姓生活的艱辛,那些樂善好施的富人,經常會在冬天,把淘汰下來的舊被子和舊衣服送給窮人,這也就是最早的“送溫暖”。
“沒人送溫暖,這百姓過冬,就如同闖鬼門關一般……
別人家的佃戶我管不著,不過自己許家莊的佃戶,我可不能不管。
眼下我已經燒制出了紅磚,這東西雖然費時,成本卻不高。
看樣子是時候推廣一下這盤炕之法了,也好讓佃戶們過一個溫暖的冬天。
畢竟有了熱炕頭,就算御寒之物薄一些,只要不出門,也絕對能把冬天熬過去。
另外,我自己的小窩也得改一改。”許澤軒揉著鼻子,默默地想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