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此之后,這胡瓜也就改叫了黃瓜。
至于最后一樣菘菜,其實就是小白菜。
這幾樣農作物,都是比較耐寒的。
隨著溫室大棚技術的發展,到了明清時代,這些農作物不單達官貴人吃得起,普通老百姓如果有點閑錢,也能在冬天里嘗個鮮。
李老漢不愧是經驗豐富的老農,一出手就選擇了最容易存活的這幾樣菜蔬。
“我看這幾樣菜都長的不錯,不知何時可以采摘?”許澤軒繼續問道。
他花了那么多錢,又是造火墻,又是買布帛,又是煉油,目的就是為了能在冬天吃到蔬菜,現在人都到了溫室大棚內,種菜的老農又在面前,自然不可能不問。
“今年這些菜種的晚了些,照目前的漲勢,至少還要半個月才能成熟。”李老漢想了想,隨即回答道。
“半個月……時間有些長啊!”許澤軒頗為無奈的說道。
本來,初冬時節,蔬菜并沒有那么匱乏。
然而今年一場霜災,不僅讓糧食欠收,許多菜蔬也被凍死凍傷。
原本只要保存得當,剛剛入冬的時候,蔬菜并不算特別稀缺。
但今年不同,就連翼國公府,都不是每天都有蔬菜吃。
“唉,看來只能弄點豆芽,先湊合著吃了。”沒有蔬菜的日子實在難熬,整天吃腌菜又不健康,許澤軒思來想去,最終決定先弄點豆芽出來。
中國古代有一門傳統工藝,可以讓普通百姓,在冬天盡可能的吃到蔬菜。
這種工藝,名為黃化蔬菜技術。
黃化蔬菜,即利用植物生長中的“黃化現象”原理,令一些蔬菜避開光合作用,變成發黃的“黃化蔬菜”,以方便四季供應。
比起古代貧民不能辦的溫室大棚蔬菜來,黃化蔬菜的成本低廉、制作方法也極為簡單,更為適合推廣。
早在三國時期,第一種黃化蔬菜——黃豆芽就已經出現。
那時候黃豆芽還不叫黃豆芽,而叫“黃卷”。
黃卷的命運和許多東西一樣,剛開始并沒有被用在“正途”上,而是被用來充當藥材,一直到北宋時期,黃豆芽才落戶尋常人家,成為百姓口中的家常菜。
除了黃豆芽之外,同為黃化蔬菜的還有由韭菜衍變而來的韭黃,由菘菜衍變而來小白頭等。
只是,韭黃和小白頭,雖然在口感方面,要比黃豆芽好上很多,不過栽培所花的時間卻相對漫長。
眼下,許澤軒用來應急的話,還是以黃豆芽為佳。
因為用豆子發豆芽,所需時間很短,整個過程最多只要四五天即可。
“趕緊找黃豆、綠豆去!”想到就做,許澤軒是個行動派。
前些日子住在翼國公府,他已經有兩天沒有吃到新鮮蔬菜,現在哪里還忍得住。
匆匆查驗了一遍溫室大棚后,便又馬不停蹄的忙著發豆芽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