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即便如此,用一部半的超長篇來鋪墊——或者說,從《射雕》開始,到如今六十回才點題,就是這「俠之大者」四個字。
至此,不僅郭靖的形象被真正立住,武俠的新舊之分,也有了一個明確的界限。
不過奇怪的是,五號連載當天,許多堅持看了下去的觀眾看得熱血上涌,興奮激動,到處宣揚,卻少有什么武俠作家對此發表意見,連帶著六號的新聞報道里,也沒有什么動靜。
七號的報道,才終于出現了一些知名作家的評論,其中最具影響力的,是四大家中唯一女性的宋雅風,京城文學報堪稱她的采訪報道,她的原話評論是:
“早在洛生詠還沒隱退的時候,武俠的發展就已經到達了一個瓶頸,他曾是最有希望第一個踏出那一步的人,后來他封筆了,這是一件很遺憾的事情。”
“武俠在瓶頸中幾乎停滯了六七年,直到張牧之出現,《射雕》開篇就展現出來了遠超業內的大氣魄、大格局,我曾聽人說,洛生詠看過《射雕》之后,曾評價說「革武俠之舊,開一派之先」。”
“這個評價我是認同的,這也是我們許多人,不論是讀者,還是類似我這樣的作者,我們所有人共同的期待——大概由于期待太高,所以《射雕》完結的時候,我有些失望。”
“得知張牧之新作是續寫之后,我又是興奮,又是期待,又是擔憂,期待的是,興奮的是,他似乎明白像我這樣的人心里的聲音,期待他能給我們一個更加圓滿的武俠世界,卻又深知這樣的難度,為他擔心。”
“不過看完《神雕》第一回,我就放下心來了,他在我們沉浸在《射雕》里難以自拔的時候,他已經構想好了這個武俠世界里更多的東西,并且通過楊過的視角,一點點的展現給我們看。”
“《神雕》寫到陷在,共有二十回,郭靖在其中的出場不少,也不乏筆墨描寫,但如果跟《射雕》相比,少了太多太多——不過就我個人的看法而言,《神雕》較于《射雕》,對于郭靖這個形象的塑造,還要勝過,并且勝過很多。”
“「為國為民,俠之大者」,這是郭靖對楊過的教導,是對楊過的期望,同時也是張牧之對俠的理解。張牧之用六十回,百多萬字,來寫這八個字,用八個字打破了武俠繼續發展的桎梏。”
“革武俠之舊,開一派之先,武俠歷史上,張牧之當是改元以來最值得銘記的第一人!”
這篇報道一出,可以說是一石激起千層浪,粉絲、讀者歡欣鼓舞,覺得與有榮焉,一時間似乎到處都是「武俠歷史上最值得銘記的人」這種聲浪。
到了今天,則又出現了新的聲音,一部分人指責宋雅風與張牧之同是寒窗文學簽約作家,這是可以吹捧,一部分擺事實講道理,說「為國為民,俠之大者」絕非張牧之原創,早在北周早期,就有類似的武俠出現。
這些人里,有武俠作家,有業內人士,也有一些其他領域的文人,不過最具影響力的,當還是與宋雅風一樣同為四大家之一的春秋客。
作為武俠四大家之一,春秋客自然不會只講空話,先引經據典,說明「俠之大者」早有先例,再一一指出張牧之寫作的不足、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