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揚:“乖,中午記得等我”
林依然:“至少要賣到十六萬,我才答應[傲慢]”
張揚:“好吧,希望大家別買了,給我省點伙食費。”
林依然:“我很能吃嗎?”
張揚:“不,是我能吃,你沒發現我每次跟你一塊吃飯,胃口都很好嗎?”
林依然:“不想理你了。”
張揚:“秀色可餐也成罪過啦?”
……
中午解散之后,張揚照例在操場出口看到了樹蔭下的林依然,照例牽著手去餐廳吃飯,不過這頓飯吃的卻有些「忙」。
剛坐下沒多大會,就有人拿了專輯來請他幫忙簽名,大概有人開了頭,立即就又跑來了三四個人等著。
張揚好容易簽完,沖林依然笑了笑,拿起筷子,手機就又響了起來,拿出來看一眼,卻是顏兮兮。
“喂,兮兮姐。”
“張揚跟你說個好消息。”
“嗯,你說。”
“之前市場部不是一直都說實體唱片銷量不看好嗎?你知道今天上午十一點傳回來的消息,三十萬唱片賣出去了多少嗎?”
“多少?”
“十八萬!”
顏兮兮的聲音里透著掩飾不住的歡喜和激動,“而且原本很多店鋪都不敢多進我們的專輯,開門沒多大會,就打電話來要趕緊送貨過去……看這架勢,今天一天,就能把原本制作的三十萬唱片賣光!”
作為華語樂壇許多人心里當之無愧的第一新星,張揚這張專輯宣傳了許久,也被許多人期待許久,今天新專輯上線之后,不僅是粉絲在關注,各個經濟公司、音樂人、歌手同樣都在關注著。
線下的唱片銷量,多數公司很難第一時間獲知,不過線上的銷量確實公開的,而且這兩年來,線上數字專輯的市場越來越大,也越來越受各大音樂人、經紀公司重視。
實體專輯市場中,有一個專輯等級劃分,即五十萬以上「金唱片」,百萬以上「白金唱片」,千萬以上「鉆石唱片」
——這個等級標準最初源于北美,在不同的地區市場里,標準并不一樣,不過等級大體是類似的。
進入數字專輯時代后,也大體上沿用了這個等級。
按華語樂壇的標準,百萬以上就是白金專輯,不過由于很多公司為了宣傳,常常玩文字游戲,把同一張專輯的數字、實體銷量累加來計算,時間依舊,錯也成對,成為了行業內默認的標準了。
通常而言,銷量百萬就是歌手「一線」分水嶺,這也是張揚當初幾首歌會引起那么大轟動的緣故,只以銷量而論,張揚已經躋身一線之列。
不過由于選秀節目帶來的熱度,加上單曲定價緣故,這個「一線」的水分太大,也沒有誰真把它當真,相信張揚有到達這個高度的潛力,卻不認為他如今就有了這樣的人氣。
在張揚專輯預熱階段,已經有不少媒體發了通稿,主要集中在網絡上,發表一些不看好的言論,并且列舉出來種種證據,其中最為關鍵的,就是「時間太短」「人氣虛浮」「缺乏沉淀」之類。
包括海鷗公司內部,也對此充滿了擔憂。
然而事實上,緊緊數字專輯上線后的不到十分鐘,一直實時緊密關注著后臺數據的海鷗公司這邊,這種擔憂就已經被巨大的驚喜所取代。
隨著時間推移,這種巨大的驚喜沉淀下來,但仍有很多人覺得有點不大真實。
四十二分鐘銷量過十萬!
十二個小時銷量七十二萬!
二十四小時銷量八十一萬!
算上實體唱片的銷量……破百萬的時間,也僅僅一天而已!
第二天開始,持續一周的時間里,張揚這個名字幾乎每天都會出現在絕大多數媒體的新聞報道之中,「海內聲」這個奇怪的專輯名字,也在第二天就被扒了出來。
不論是「海內依揚聲」的暗喻,還是張揚親手所寫的「幕后」,都被廣為傳播,一時之間,「依揚戀」幾可謂家喻戶曉。
而張揚也終于開始認識到了成名的代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