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姚樞沉吟一下苦笑,“若是事情真的按照云松子所言都一一發生,王爺自然還需慎重對待,天機之事虛無縹緲,屬下不敢胡言亂語!”
“當初成吉思汗西征,丘處機一言止殺,被大汗尊為神仙,龍馬相會至此留下一段佳話,本王若是將來成為蒙古國大汗,這件事必然也會成為一段佳話,云松子莫不成是邱真人下凡專門而來點化本王的?”忽必烈摸著一叢黑須神色凝重的開口。
看著忽必烈說的如此模樣,姚樞心頭更是苦笑不止,儒釋道三教自古都有爭斗,佛家修心,不理塵事;道家修性,自在逍遙;儒家修身,治國馭民。三教唯有儒家處于朝堂和塵世,他們這些儒家門徒,自然希望天下君王都敬重儒生,采用儒家的治國方略。
但實際上無論佛家還是道家,歷代君王都少不得籠絡甚至是偏愛,即便是口中說著仁義孝慈,實際上更加向往佛道兩家虛無縹緲的的神仙理論,而且越陷越深無法自拔。
而蒙古人更加如此,他們不僅信奉各種神仙,而且在姚樞等儒家大賢看來,蒙古人都屬于還未開化的蠻族,就和當初的匈奴一樣,只有野蠻和兇殘,毫無人性和仁義,這么多年,他們也只從蒙古貴族中發現了一個忽必烈而已,即便是被尊為成吉思汗的鐵木真,也殺性極重,立下的諸多法令在中原人看來都屬于野蠻殘忍毫無人性。
而忽必烈雖然重用儒生,學習儒家文化,但骨子里照樣還是一個蒙古人,有著野蠻人的天性,對于天神的啟示和各種上天的懲罰看的極其重要。
若是這個突然冒出來的云松子送給忽必烈的兩件所謂的道家法寶真的讓忽必烈獲益,那么未來道家必然會得到忽必烈更多的尊重。
看來因為這件事,佛道兩派的爭斗怕是要現出結果了。
姚樞突然間有些恍惚和郁悶,儒家門徒一直以來辛辛苦苦輔佐君王治理國家,但在地位上遠遠不如佛道兩家的寵愛來的爽快。
伴君如伴虎,看似高官厚祿顯赫發達,但實則每天過的戰戰兢兢如履薄冰。
而佛道兩家門徒雖然很少參與朝堂和天下爭斗,但每一次出現,總是會亂中取栗,得到許多意想不到的好處,看看如今南北的道觀寺廟,一個個修得金碧輝煌,占據著錦繡江山的最好福地,唯有儒家連個書院都修不起,雖然在朱熹的主持下輝煌了一段時間,但現在卻慢慢頹敗了,唯有佛道的山門修建的越發輝煌高大了。
而且讓姚樞極為擔心的是這十萬兩黃金。
忽必烈沒有,只能依靠自己的權勢從民間去取,而且來路姚樞都已經有了很清晰的眉目,那便是北方的諸多世侯。
但逼迫這些世侯拿出來十萬兩黃金,只怕更會激發這些世侯的憤怒和不滿,對蒙古人將來的治理不利。
但這些話他不能說出來。
不讓忽必烈籌集黃金購買這兩件道家法寶,忽必烈便會失去一次登臨大寶的機會,他們的半生努力也全都會白費。
但若是讓忽必烈籌集這筆錢,必然得罪北方和中原的這些世侯,將來必然會有隱患。
這進退兩難的選擇,讓姚樞十分苦惱和茫然,猶豫許久也沒能想出一個籌集十萬兩黃金的好方法,最后決定只能聽之任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