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開國的皇帝,都一段‘傳奇’,比如斬個白蛇什么的!
那么朱子靈自然不會讓伏羲這么平平淡淡的,人皇啊,不來點神奇的故事是說不過去的,雖然是假的,但是那也是傳奇不是?
所謂的傳奇就是要傳的,然后越來越奇!
只不過現在朱子靈手中并沒有什么神奇的動物,于是在附近的河里抓了兩只烏龜來,讓它們一只馱著河圖、一只馱著洛書,在伏羲思考的時候,浮出水面。
一段傳奇就此誕生了,隨便是隨便了點兒,不過也不錯了,不需要太過耗費心思,讓傳奇再傳一會兒。
當然,這是需要有人看到的,河邊兒經常玩耍的孩子么就是見證者,他們驚訝的瞪大了眼睛,看的清清楚楚,但是因為語言表達能力的問題,傳話的時候多少有些夸張。
再然后呢?
會更加的夸張!
伏羲對于部落之中的傳言并沒有關注,他心中清楚,這必然是師尊的手筆,師尊必然是有深意的,不然這兩件兒寶物,憑什么出現在自己的眼前?
伏羲不傻,相反十分的聰明,河圖、洛書讓他有一種異常熟悉的感覺,很快就會使用了。
用河圖、洛書來推演天時,事半功倍,效率是驚人的高。
不過兩年的時間,伏羲就已經推演清楚,他發現了溫度對于種植的影響。
這是常識,不過那是在朱子靈曾經所處的時代,而此時的洪荒并沒有太過明確的種植時間,因為天地氣候的關系,已經部落所處的位置,一年之中并沒有明確的四季劃分。
一年之中溫度的變化并不是太過明顯,根據朱子靈的估計,最低溫度的時候也是零上十幾度,而最高溫度也不過三十度左右,可以說氣候十分的好的。
一年到頭都是鳥語花香,可是即便溫度差別不多,可是對于種植作物來說,依然有些巨大的差別。
于是,伏羲將一年分為了十二個月,分為了四個季節。
人族此時還沒有歷法的存在,對于是時間也是沒有太過明確的概念,而伏羲得到了河圖、洛書,加上朱子靈過去的教導,他想到的問題更多了。
隨后,一個月分為了三十天,一天十二個時辰。
如此,更加準確的,讓人們知道應該什么時候下種,同時一年可以種植兩次,收獲兩次。
一次是最佳的時節,收獲更多,而一次則是收獲較少。
種植也是更加的精細一些,種下之間需要一定的距離,不能太近、更加不能太遠。
還需要除去雜草。
……
時間慢慢的過去,伏羲在部落之中的威望越來越高,在他二十五歲的時候,部落之中的食物已經過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