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為霖笑著點點頭,華可鏡也起身道別。
又寒暄了幾句,華可鏡便離開了滬上生科院,結束了今天的參訪。
……
之所以提到了星際旅行的休眠技術,是因為這確實是華可鏡迫切需要突破的技術難題。
先不說是為了拯救大師公輸子,必須飛向銀河系核心這么艱巨的任務。
就先暢想一下幾光年左右的恒星際太空旅行,那也絕對是一個無比漫長且枯燥的過程。
為保證宇航員的正常生存,足夠的食物、飲水和氧氣是必不可少的,且隨著時間的延長,排泄的廢物也會逐漸增多。
而宇宙飛船的承載量是有限的,既要保證有足夠的動力,又要保證有足夠的必需品,這就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人類探索遙遠太空的進程。
如果宇宙飛船進入指定的軌道后,宇航員就進入深度休眠狀態。
于是原本大量的維生資源便可替換為燃料推進劑。
這樣不僅可以提高運載效率,讓宇宙飛船的最終航速再上一個平臺,甚至還有可能在時間線上大幅延長宇航員的壽命。
PS:宇航員在實際蘇醒狀態下的壽命總和,大概率是會變短的,所以延長的只是時間尺度上的壽命。
活得久+飛得快,這便使恒星際旅行成為了可能。
在這次的參訪過程中,雖然楊為霖給出的結論還遠遠不夠理想,但華可鏡卻并未感到失望。
低溫休眠技術,至少在理論方向上是沒有問題的。
即使還存在很多具體的問題,華可鏡也有信心通過專屬虛擬世界中的【科學研究院】來逐一攻破。
當然,將技術應用從虛幻變成現實的過程,還是需要與眾多先進的生命科學研究院等機構進行深度的合作。
可以預見,這項工作就像建造太空城市一樣費錢費力費時間。
但卻必然要去做!
因為如果搞不定休眠技術,華可鏡絕對無法活著抵達銀心。
先不說目前人類的宇航速度,還根本就連光速的邊都沾不上。
就算勉強接近光速尺度,那可是兩萬六千光年的距離啊!
就是帶上千年王八萬年龜,怕是也得死在路上去。
……
致敬一路相伴的每一位朋友,衷心感謝你們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