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天晚上,華可鏡習慣性地擼鐵兩小時,然后稍作修整,進入了自己專屬的虛擬世界。
在二層小樓的大廳中央,那塊大屏幕上正跳動著更新后的任務訊息。
【任務編號B001:擁有一家航天科技公司。】
達成進度:100%。
公司名稱:沐宇航天科技有限公司。
時間限制:1個月內。
任務達成獎勵:
獲得技術積分200個。
掌握一門專業工程技能(專業可選,評價為高級工程師)。
……
是的,任務完成了,沐宇航天已經正式成立了。
雖然現在還只是個空殼公司,但是在過去的半個月中,華可鏡已經讓最有效率的獵頭團隊開始挖人,相信在3個月內組建一個基本工程團隊應當沒有問題。
和其他的民營航天創業公司不同,華可鏡并沒有著急去做PPT混融資。
按照計劃,他想先靠自己的力量把沐宇航天的火箭搞出來。
先展示拳頭,把實力拿出來,一鳴驚人,后面的事情后面再說。
華可鏡相信一句話,不是別人幫了你你才牛,而是你牛了之后別人從會幫你。
只會打嘴炮,畫大餅,談愿景,做PPT的企業家是不合格的,得改!
就像有人說SpaceX是NASA(老美航天局)培養出來的,但事實上ULA(聯合發射聯盟)才是NASA的親兒子。
要記得SpaceX出現之前,ULA一次發射火箭的報價是4億美元,比起SpaceX一次商業發射報價6000萬美元,簡直不要太會搶錢。
當然,人家ULA狂是有資本的,因為他的親爹是全球最大國防工業企業洛克希德馬丁,親媽是全球最大航天航空器制造商波音。
無論是洛克希德馬丁,還是波音,都是經歷了一戰二戰,創造了無數傳奇的巨無霸,他們的客戶可全是國家隊,簡直玩遍全世界。
要說造火箭有多難?
一般人可能感覺不到。
不妨以當下的最強王者-重型獵鷹為例。
想一想,把一棟20層的樓房送入太空,屁股后面綁上27個發動機,給她提供2280噸的推力。
然后,無數的事情永遠要到發射中才知道,因為變量實在是太多了。
單個零件確實可以反復測試,但是十萬給零件組裝在一起送上天空,你永遠都不知道會發生什么。
歷史上,各種一丁點細節引起的“大煙花表演”簡直不要太多。
風、雨、溫度、速度、重量、空氣密度、劇烈振動狀態等等因素。
如此多的變量,如果不發射,不上天,根本就沒法進行測試。
然而火箭成本又是如此之高,測試次數必然就少,于是趕鴨子上架,出現各種問題。
信不信,每一次看火箭發射直播,其實有很多人都是抱著看大煙花的心態。
幸好,人工智能給華可鏡開了掛,無論是建設運算模型反復重置,還是直接在專屬虛擬世界里發射火箭。
沐宇航天的火箭可以進行一次又一次的零成本測試。
這便是令華可鏡心中特別踏實的地方。
再加上【科學研究院】和【工程研究院】的加持,他很快就可以根據不同需求設計開發出最頂尖的,最強力的,最廉價的火箭。
當然,華可鏡的想法是,有沒有一款通用的火箭,能不能把小衛星火箭,大小衛星火箭,月球火箭,火星火箭等等都打包統一起來,不要一種用途開發一款火箭?
還有去太空,能不能像飛機一樣直接飛上去再飛回來?
答案是肯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