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可鏡看完任務默默點頭。
發動機是火箭的心臟,它決定了將火箭等航天器送入太空的運載能力。
而火箭運載能力有多大,航天舞臺就有多大。
所以,研制高性能大推力火箭發動機,絕對是世界各航天大國孜孜以求的目標。
當前火箭的最強王者是獵鷹重型。
但是火箭發動機的最強王者卻是俄羅斯生產的“沙皇引擎”新型液體火箭發動機RD-171MV(時間線是2021年)。
RD-171MV發動機重推力超過800噸,比老美安裝在“土星-5號”重型火箭上的第一級發動機F-1功率大,但尺寸卻更小,同時還可重復使用10-15次。
它配備有四個燃燒室,并使用液氧煤油。當發動機運轉時,燃燒室可產生2700萬千瓦的熱功率,相當于一座大型水電站的功率。
另外,其發動機渦輪泵功率將達到18萬千瓦,相當于大型核動力破冰船3個核動力裝置的功率。
實事求是地說,目前在世界上,根本沒有任何一款火箭發動機能夠和RD-171MV相提并論,這便使得俄羅斯在火箭發動機領域保持著世界領先的地位。
可以想象一下,俄羅斯的“葉尼塞”重型運載火箭如果同時搭載多個RD-171MV發動機,必將一具超越獵鷹重型,成為新的運載火箭扛把子。
PS:用于登月乃至火星任務的“葉尼塞”重型運載火箭也正在研發中,它或將由6個配備RD-171發動機的助推器以及搭載RD-180發動機的芯級組成。目前,美國正在研發一種重型火箭SLS,中國也正在研發長征9號重型火箭。
“確實是堅實可靠的毛子貨!”
華可鏡也對RD-171MV發動機充滿了敬意。
而最好的尊敬就是鉚足勁頭超過她!
當然,沐宇航天做為一家毛都沒有的新公司,想要在短短8個月的時間內制造出自己的火箭發動機,這絕對是困難重重的。
正常情況下,火箭發動機的設計制造都是以年為單位的。
8個月,簡直要逼死人。
“要是時間到了任務卻沒完成,你就等著吧。”
此話時刻縈繞在耳。
這就是小樂的尿性,華可鏡已經活生生地被她這樣逼著跑了近五年時間。
但光有壓力和熱情是不夠的,無論是造火箭還是造發動機,都得建造工廠。
李晨景倒是口口聲聲說過,他會親自帶著怡景建設的隊伍光速把廠房建造出來。
不過光有廠房可不行,建造火箭生產線又該怎么辦?
這本身就比造火箭更難,無數高精尖,主要還特別貴,真要搞起來不僅資金投入緊張,時間也是曠日持久。
這哪里是8個月內能完成的!!
華可鏡搖搖頭,只好分兩步走了,先將發動機方案進行拆解,一邊建造必要的生產線,一邊尋找一系列的供應商代為生產加工零部件,并在合適的時間點進行整合打包。
當然,華可鏡還想到了另一條路,就是利用金屬3D打印設備來打印火箭發動機。
事實上,這一技術,在老美已經兩位小哥在積極嘗試當中,并且還獲得了數億美元的投資,與NASA簽訂了合作協議。
通過金屬3D打印技術,可以制造結構一體化的部件,對異形構件,復雜的結構件,不適合焊接的特殊要求部件很適合。
如果應用增材制造技術制造火箭部件,在設計時不僅能夠將火箭零部件的數量顯著減少,還能極大降低成本,快速應用新設計并對大型發動機進行量產。
想想看,如果將火箭零件數從十萬減少到一千個,然后再大大減少數量級的勞動時間,絕對會對火箭的交付時間、產品迭代速度和成本降低產生深遠的影響。
但是這又會回到老問題上,讓沐宇航天研發相應的金屬3D打印機不僅費錢而且同樣費時間。
而老美的外國小哥又定然不會將他們的核心技術--Stargate3D打印機借給沐宇航天使用。
更不要說他們現在打印出的發動機--Aeon1液氧甲烷火箭引擎還不到SpaceX獵鷹9的梅林1D發動機推力的十分之一。
而且3D打印出來的金屬材料目前還不能達到各種強度要求,特別是沒有鍛造材料具有的纖維狀定向強度。
例如發動機的燃燒室,渦輪泵葉片的3D打印效果就遠遠不如特殊合金鑄造和鍛造。
……
致敬一路相伴的每一位朋友,衷心感謝你們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