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后便是第三部分,這一部分有著一個很特別的標題。
叫做《紙短情長》。
只見上面記錄著:
第一次遇見華先生,據說是2018年5月1日,那天我向華先生提出了漲工資的要求。
第二次遇見華先生,是2018年7月5日,在工地附近的小吃店里,他和李先生請我吃了一碗面。
.
.
.
第十九次遇見華先生,是2024年9月12日,他邀請我去觀看火箭發射,但是我好像一點興趣都沒有。
第二十次遇見華先生,是……
……
相對于前面的兩部分,《紙短情長》這一部分內容的記錄要細致得多,畢竟這事關自己生命中的另外一半。
你很難想象一個腦袋天天重新開機的人應該怎樣展開她的愛情故事。
愛上一個人,可能需要慢慢地去了解這個人,去體諒這個人,直到最終愛上為止。
為此,我們可能需要擁有非常寬大的胸襟才行。
在這個越來越浮躁的世界,人們常常因為一段戀情而變得絕望。
有人因為在太年輕、人狗還沒分清的年齡段遇到幾個渣男而對戀愛失望透頂。
有人因為遭遇一個拜金的綠茶婊而開始玩弄情場恣意人生。
于是會有人到了年齡就湊活找一個可以將就的人將就一輩子。
但何曉敏絕對是這個世界的“異類”。
她每天都在重復著遺忘。
今天可能對一個人怦然心動,明天就可能對同一個人產生厭惡。
“如果有一天我把你忘了怎么辦?”
“沒關系,我再追你一次。”
這樣的情侶蜜語是真真切切每天都在上演著的。
何曉敏面容嬌好,外形出眾,之前不是沒有人追過她,只是他們最后大致都因為相同的原因而放棄了。
一見鐘情對于何曉敏來說是不存在的,更何況因為疾病的原因,使得她對待感情尤為謹慎。
那些用慣了雷霆手段,妄圖偷點葷腥的情場浪子在她面前,就更是找不到一丁點機會。
而那些日復一日地復制著初次相逢,堅持一日一變,展開花式追求的人,到最后卻都不得不接受這是一種可怕的堅持的事實。
但不知道為什么,自己竟然答應了華先生,而且最后還成為了華先生的妻子。
何曉敏叩問著自己。
即使自己在本子里記下了曾經與華先生經歷過的點點滴滴,但是要讓自己當天就作出決定,勇敢地,不顧一切地與他走進婚姻的殿堂,這對于何曉敏來說,絕對是不可思議的。
那么,華先生究竟是怎樣做到的?
所以,像今天醒來的這段經歷,一開始的時候總會有點生米煮成熟飯,木已成舟的意思。
可那是之前的何曉敏愛上了華先生,
可那是之前的何曉敏嫁給了華先生,
可那是之前的何曉敏有了華先生的孩子,
好像……好像并不關我的事吧。
有時候就是會出現這樣莫名其妙的念頭。
在某些日子里,她甚至還萌生過離婚的念頭。
但在絕大多數的日子里,《紙短情長》里記錄的故事都能深深地觸動她的內心。
通過每一天零散記憶的拼湊,何曉敏努力地勾畫出了華先生的模樣。
華先生是一個真正謙遜的人,是一個真正善良的人,還是一個十分了不起的人。
在《紙短情長》的畫簿里面,竟然寫滿了她對華先生的美好印象。
在最初的階段,何曉敏描述的每一天都過得像初戀一般。
真的,華先生的每一句話,每一個行動總能恰如其分地打動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