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動化集成太空采礦機器人的技術架構,源自于虛擬世界中8級【工程研究院】下轄高級機械與運載工程學部、高級化工與材料工程學部的聯合研究成果。
而最終的落地工作,則是由沐宇航天旗下工程集團的設計制造產業鏈來完成。
事實上,眼前的太空采礦機器人是由兩臺具備極高自動化的機械系統組成的。
其中,機器人A的職能是勘探和挖掘。
只要配備強大的能源供應體系,它甚至能夠獨立在極深的地下開展長時間的工作。
“轟隆隆~”
一臺“機械怪獸”轟鳴著啟動了,它正以肉眼可見的速度咆哮著鉆進了地表土層。
雖然月球沒有大氣,大家并不能聽到轟鳴聲,但是劇烈的震動還是可以清晰地通過腳下的土地傳遞給每一個人,場面十分震撼。
“這一區域在開采計劃之前,就都已經進行了全面的探測,包括地質結構和資源儲藏情況……”
在胡宗榕的介紹之中,又有一連串的震動從腳下傳來,這一次登場的是與勘探和挖掘機器人配套的另外一臺機器人B。
機器人B的職能是現場冶煉,它能夠緊跟機器人A的腳步,在地表或者是地底直接利用采集到的礦石冶煉成金屬材料,進行極其高效的資源采集。
按照設計程序,工程師為自動化集成太空采礦機器人設置了一套月面煉鋁的新工藝。
具體做法是,先將月巖粉碎,在1700℃下加熱熔化,然后在冷卻至100℃制成多質的球,再經粉碎,在其中加入100℃的硫酸,即可浸出鋁元素。
然后用離心分離法和過濾法除去硅化物后,再將它在900℃的溫度下進行熱解反應,得到氧化鋁和硫酸鈉的混合物。
最后洗去硫酸鈉并進行干燥,再經過進一步加工電解,并獲得最終產品--純鋁。
當然這一套流程看之不難,但是想要將其在一臺自動化機械設備之中呈現展示出來,卻是需要極其精湛的工業設計和制造能力的。
“有了這樣靠譜的采礦機器人,我們的月球資源開采工作就輕松多了。”
“看樣子確實能夠解放我們的生產力!”
“不知道其他礦產資源的開采能不能也實現自動化。”
眼見著兩臺機器人順利地完成了自主發掘、采集、冶煉、成型等一系列工作,胡宗榕與其他幾位月球基地的工程師紛紛喜上眉梢。
“快了。”華可鏡點點頭。
他接著又告訴眾人,針對不同的礦產資源,地球的工程師團隊正在為采礦機器人補充設置了不同的采集程序。
這其中就包括金屬鐵、鈦、銅,以及其他非金屬礦藏。
……
三天之后,華可鏡乘坐載人飛船鯤返回了昆侖號地月空間軌道空間站。
在空間站上逗留了18個小時后,華可鏡又接著返回了地球,結束了他在現實世界中的第一次太空旅行。
與此同時,華夏各主流媒體都在第一時間爭相報道了沐宇航天在本次月球之行中取得的研究成果。
來自國際各航天陣營的聲音,也對本次月球礦產的開發項目給予了高度的評價,并認為這是星際資源開發概念和行動得以推廣的一次重要嘗試,且對整個行業產生了積極的推動,是一件振奮人心的事情。
……
致敬一路相伴的每一位朋友,感謝你們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