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百多年前,意大利科學家伽利略在人類歷史上第一次把望遠鏡對準了天空中的星星。
從此,古老的天文學被推進到了一個全新的時代。
然而時間的腳步永不停止,
歷史的天空浩如煙海,
每一個單獨的個人在這當中只不過是一顆渺小的煙塵。
在時間這條漫長的河流中,注定有一些東西會逐漸遠離我們而去。
……
2034年10月1日,一個舉國歡慶的日子,也是一個重要的日子。
就在太陽即將像往常一樣照常升起的時候,一抹淺淡的流星在天空中的某處劃過。
那是華夏的首個空間站--天宮,以及世界上首個民營空間站--天闕。
她們分別在在太空中飛行了12年和11年。
按照設計壽命,應該達到退役年限了。
所以,就像卡西尼號星際探測器最終選擇墜入土星一樣,她們選擇了今天這個重要的日子攜手墜入大氣層,光榮退役,撲向地球的懷抱,給歷史的天空留下最后一抹光亮。
……
在某天文臺,華可鏡正盯著通過望遠鏡采集回來的影像。
他還清晰地記得,2023年,也正是沐宇航天在世界航天舞臺上展露頭角的那一年。
從北冥航天設備超級工廠的建設,到全年三十多次的空天運輸任務。
華可鏡帶領著沐宇航天一步一步地將空間站天闕送上了太空。
此刻,雖然天闕已經墜入大氣層并化作了塵埃,但屬于它的榮耀已經深深地刻在了人類航天的歷史之中。
望遠鏡的畫面結束了,華可鏡很快便收拾好感慨的心緒,因為還有更重要的任務等著他去推動。
星河之都,
那是人類歷史上首座太空城市,
同時是華夏國民協作的經典案例,
更將是波瀾壯闊的航天史詩級巨著。
按照計劃,星河之都將于2035年的10月1日全面竣工并獻禮祖國。
也即從今天開始,距離人工智能設定的時間節點只剩下一年的時間。
截至目前,星河之都的工程建設進度為81%,
其中華夏航天國家隊在過去的四年時間里,總計為其完成了586次航天發射任務,而沐宇航天科技傾盡全力,為其完成了1097次航天發射任務。
一個個太空城的單元部件像流水線上的貨物一樣,以一天接近一次的發射頻次被送到位于地球外層空間的太空工作站。
當下,包括1231名在地球軌道上工作的工程師在內,一共有21萬名工程專家及技術人員參與到相關的項目建設工作當中。
而這些工作總量,在十多年前航天人的眼中,簡直根本無法想象和難以完成的任務。
這便是受控核聚變技術的應用,科學技術的爆發以及全新航天時代帶來的劇變。
如果能夠聚焦太空軌道中星河之都的周邊,隨處可見運載飛船拖拽著某個太空城的部件,并將其運送到相應的位置進行深度的焊接組裝的景象。
工程師隊伍也都卯足了勁,無論是在太空工作站,還是在星河之都的艙體,很多地方都可以看見跳動著的火花。
得益于8級【工程研究院】中3個高級工程學部的研究成果,星河之都的整個設計方案簡直堪稱建立在當前科技基礎上的一座藝術巔峰。
那是一座設計總質量已經達到了近五十萬噸級別的人造小型天體(彼時火箭運力都在100-200噸)。
那是能夠容納五千到一萬人的太空城市,其規模已經達到了大部分西方國家一個小型城鎮的規模。
可以想象一下,假如一幢每層約兩百平方米,十層高的大樓,它的重量大概估算為一千噸的級別。
那么,星河之都一期項目的總質量就相當于500幢這樣的大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