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過了半個月之后,
華可鏡竟然奇跡般地將身體機能和健康指標恢復到了基本的水準。
為什么說是個奇跡?
那是因為按照以往的規律來看,每經歷一次休眠循環,華可鏡的身體機能就會相應受損一分,所需要的恢復調整期也會相應延長幾天。
但這一次,調整期竟然縮短了!
.
.
.
于是,小樂問華可鏡是怎么做到的。
華可鏡告訴小樂,凡事皆有可能,在這冰冷的宇宙之中,生命的存在本身就TM是一個奇跡。
不過以上理由絕對都是屁話。
真實原因是那顆即將與遺忘者號擦肩而過的彗星強烈地引起了華可鏡的興趣。
華老板萬萬沒有想到,有朝一日,他竟然被一顆彗星撩到了。
為了避免關鍵時刻掉鏈子,
為了避免躺在床上嘆息錯失機會,
就像人類歷史上涌現出的一位位斗士一樣,華可鏡在飛船即將達到與彗星最近點的前一天站起來了!
是的,他站起來了,而且身體狀況還達到了出艙作業的標準。
當然了,將這顆由冰凍的水和許多固體塵埃粒子組成的“臟雪球”稱作彗星,是不大準確的。
她本質上還是一顆星際流浪小天體。
在華夏文字中的“彗”,是掃帚的意思,且彗星的英文名cet,是由希臘文演變而來,有尾巴或毛發,長發的含義。
所以,彗星的命名方式中外皆同。
所謂的【彗星】,狹義上是指進入太陽系內亮度和形狀會隨日距變化而變化的繞日運動的天體,呈云霧狀的獨特外貌的天體。
因為彗核由冰物質構成,所以當彗星接近恒星時,彗星物質升華,在冰核周圍形成朦朧的彗發和一條稀薄物質流構成的彗尾。
此外,因為彗星的質量、密度很小,當她遠離太陽的時候,就僅僅只是一個由水、氨、甲烷等凍結的冰塊和夾雜許多固體塵埃粒子的“臟雪球”。
就像即將與遺忘者號宇宙飛船擁有一段擦肩緣分的這顆流浪小天體一樣。
她雖然是一塊直徑達到1.45公里的巨型冰塊,但因為遠離恒星,沒有接受到足夠的輻射,沒有承受恒星風的壓力,所以也就沒有朦朧的彗發,更沒有長達幾千萬千米,甚至是幾億千米的彗尾。
在前幾天,小樂已經大致推斷出了彗星的主要成分,95%的冰加上5%的雜質。
95%的冰也就是十多億噸的水。
至于那剩下5%的雜質,在沒有通過近距離的深度分析之前,暫時還搞不清楚都有些什么。
但最令華可鏡遐想萬千的,是一顆以10%光速飛行的流浪小天體,她到底經歷了什么?
……
在太陽系之內,地球以每秒公里的速度繞太陽公轉。
而曾經有許多神秘的星際來客與太陽系有過交集,例如被命名為奧陌陌的小天體,她以每秒44公里的速度穿過了太陽系。
在所有記載的資料中,太陽系內觀測到的最快的天體,則是一顆每秒66公里的彗星。
該彗星在2018年12月18日被天文學家小松巖本發現,并命名為彗星C/2018Y1。
于華夏時間2019年2月13日6時57分,彗星C/2018Y1與地球近距離相遇,兩者最近距離為4500萬公里,比火星軌道與地球軌道距離還要稍近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