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歷2042年7月2日,發送人李晨景:【老華,今天老子又來給你擺龍門陣,先告訴你一個重大的消息,火星基地上的那群老美,也準備來木星了。我們已經達成共識,關鍵時刻要擰成一股繩。沒辦法,剩下的人實在是太少了,算上火星那一邊,總人數才剛剛過一萬五,就像你說的,沒有足夠的人口基數,我們必須做好科技倒退的準備……】
地球歷2042年8月1日,發送人何曉敏:【華先生,告訴你一個好消息,醫療團隊說我的順行性遺忘癥已經徹底治好了。我想了好幾天,還是決定下個月就開始休眠。我現在迫切地想了解和體會你所處的狀況,我更想用這種方式來陪伴你度過孤獨的星際之旅。而且你的時間已經按下了暫停鍵,我也不能再浪費我的時間了……不過楊主任說為了健康考慮,我的休眠期不可能像你那么長,大概是十年就要蘇醒一次的樣子,所以,下一次來給你發消息就是十年之后了……】
.
.
.
初次醒來的華可鏡就這樣一直瀏覽播放著從太陽系,從星河之都發過來的訊息。
說實話,有那么一刻,他甚至天真地覺得,如果一直有這些來自親朋好友的消息陪伴,原本孤獨的星際之旅似乎也變得不那么孤獨了。
當然,理智告訴他,這是不現實的。
因為隨著時間的流逝,終有一些人會提前一步離去。
因為隨著遺忘者號與星河之都的距離持續增加,通訊的可靠性和可能性也將受到挑戰。
當然,還有其他的原因,但是華可鏡不愿意,也不忍心去想。
……
補充了一些營養液,然后奢侈地享用了一塊肉,華可鏡又接著瀏覽來自星河之都的訊息。
因為何曉敏已經進入休眠,所以在接下來的十年里,除了偶有其他老友發來問候,在大部分的時間里,就只有老李保持著一個月一次的頻率與自己分享星河之都的改造工程。
對此,華可鏡也能夠理解。
確實沒有必要太多人,太過密集地向自己發信號。
更何況大家都知道,自己要在一萬多年后才能看到這些訊息。
通過李晨景發來的訊息,華可鏡也充分了解了星河之都,以及所有幸存的人類奮戰在木星系統時邁出的每一個艱難的腳步。
地球歷2045年1月1日,也即華可鏡離開太陽系的四年之后,星河之都的改建擴容工程基本結束。
自此,一個從2030年開始規劃,前后歷經十五年建設的,能夠勉強容納十萬人口居住的太空城市縱欲全面竣工完成了。
地球歷2045年12月15日,星河之都內部封閉式生態循環系統調試工作初步完成。
在該模型基礎上,太空城能夠一定程度地模擬封閉的生態圈功能。
但因為地球早已覆滅,所以可選的微生物、植物、動物種類很少(其中大部分還是星河之都離開地球早期時攜帶的物種),整個式生態循環系統過于單薄,所以大多數生態學團隊的科學家都還是心存顧慮。
地球歷2046年10月1日,所有木衛基地的工作團隊完成了必備資源的采集工作。
地球歷2046年11月11日,星河之都能源團隊開始大肆搜刮木星大氣頂層的核聚變能源,以確保太空城能夠渡過漫長的消耗時期。
地球歷2047年12月31日,也即華可鏡離開太陽系的第六年之后,星河之都載著所有幸存的人類離開了木星系統,并加速飛往距離太陽系的10光年之外的恒星天苑四,以尋找新的棲身之所。
地球歷2052年11月15日,經過五年的持續加速,星河之都達到計劃航速--45公里/秒,也即光速的萬分之一點五,由此,長達6萬七千年的艱苦星際流亡之路開啟了。
地球歷2053年1月1日,也即華可鏡離開太陽系的第十二年,他再次收到了來自何曉敏的消息。
【華先生,雖然你現在還處在睡夢之中,但我終于又可以和你說話了。上個月剛剛完成了我的第一次休眠,醒來之后還在康養中心躺了27天,哦,已經不能再用天來衡量時間了,現在星河之都的官方說法是地球日……要知道我這才是10年的休眠時間,而華先生一次就是一萬年,那種感受肯定很不好。對了,陸姐姐告訴我,星河之都剛剛通過了一個提案,不久之后,所有年紀在二十歲到五十歲之間的人都要開始休眠,然后按照10%的比例交替蘇醒,并于蘇醒期間擔負太空城的基礎運維工作……】
華可鏡知道這個提案。
事實上,在老李之前發送來的訊息中就多次提到了。
之所以讓太空船的居民進入休眠,第一個原因是為了降低資源消耗。
畢竟這是一次長達數萬年的消耗,就算星河之都真的將木星系統刮了一層皮,那也是捉襟見肘的。
至于第二個原因,這也算是保證人類有生力量的一種非常手段吧。
可以想象,那些由蘇醒期間的太空城居民生育出的孩子一旦達到20周歲,便會進入【10%+90%】的休眠循環模型。
雖然在休眠循環中還是會有人逐漸超過50歲并退出休眠循環,但正因為【10%+90%】休眠循環模型的存在,人口衰老的速度無形中被放緩了將近9倍。
簡單地形容,就像是20-50歲這段生命在時間軸上被延長了9倍。
當然,這個提案還涉及到很多棘手的問題,
比如未成年兒童的撫養教育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