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知劉鈞前來,龔銘從匠造司衙署出來相迎。
“免禮。”
劉鈞的目光首先被一道道煙柱吸引。
這煙柱他十分熟悉,因為那是一個個高爐。
“匠造司內的器具都搬過來了?”劉鈞問道。
“回殿下,都遷過來了。”龔銘精神抖擻的,“比起匠造司,這個地方真是寬敞。”
“嗯,彈藥,火炮,燧發槍都安排不同的工坊了嗎?”劉鈞問道。
他建立杏花園的初衷是為了規范化。
自然不想匠造司還像以前那樣亂糟糟的。
“殿下請跟下官來。”龔銘決定帶劉鈞親眼去看。
跟著龔銘,劉鈞首先來到冒著煙柱的坊房。
這個坊房長約三百米,寬五十米。
有六個這樣的坊房作為鋼鐵坊的坊房使用。
“殿下,經過擴充,現在鋼鐵坊有匠人一萬兩千人,每日能夠產生鐵八百噸,熟鐵六百噸,鋼二百噸。”龔銘說道。
聽到這數字,劉鈞盤算了一下。
在十九世紀初,其實每個國家的鋼鐵產量都不高。
據說明朝一年的鋼產量也就十六萬噸。
他的鋼鐵坊每日二百噸,一月六千噸,一年也有了七萬二千噸。
一州之力能夠如此產量已經很不錯了,完全能夠滿足軍事需求。
“還行,暫時就維持這個產量,不過要多多培養一些骨干匠人,以便今后擴產,他們隨時能上。”劉鈞說道。
跟隨劉鈞許久,龔銘已經能夠聽明白劉鈞口中不少新鮮的詞匯了。
畢竟劉鈞一直在教他,比如他剛才使用的噸。
二人繼續向北走去,這時來到燧發槍工坊。
“目前燧發槍工坊分為三個坊,一個坊鍛造槍管,一個坊鍛造配件,一個坊負責組裝。”
龔銘帶著劉鈞一一看去,自從鍛造火繩槍時被訓斥后,他對分工這個概念鉆研了許久,現在已經用到了生產中。
“這個還行,沒有讓本王失望。”
三個工坊中,槍管和配件鍛造坊在兩側,組裝的坊在中間。
可見龔銘是花費了一番心思的。
因為如此一來,槍管和配件便可以最快的速度集中到中間裝配。
龔銘面露笑意,這次他終于被劉鈞夸獎了。
“目前燧發槍每日可產多少?”
“和鋼鐵坊一樣,有了大坊房后,下官也擴了人,配件和槍管坊中各有兩千人,裝配有一千人,目前每天造槍五百只,一個月可產一萬五千只燧發槍。”
劉鈞聞言,點了點頭。
若是如此,四個月的時間,景州目前所有的軍隊便都可以換裝燧發槍了。
接下來的數月就能滿足新招募的士兵需求。
再往后,產能就過剩了。
“看來要想法子賣軍火了。”劉鈞喃喃自語。
將如此大的產能放在這實在浪費。
而且長時間不生產,匠人的手藝也會退步。
何況,軍火貿易才是真的肥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