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期間,連會稽山天師教道場峻工,大帝都沒時間參加。
不過,他把天師教道場的工作全權交給張顯打理,并要求張顯每天上報一次折子,報告天師教的情況。
小成王等十幾位親赴九州宣講的罪臣也回京了,他們帶回來大批經過地方考核的原道教道士。
這些道士在九州各地都有不小的影響力,也愿意改換門庭,加入天師教。
不過,他們也只是一廂情愿,到了會稽山后,還要經過張顯的親自考核,以認定他們擁有修煉符咒慧根的大小或有無,然后決定他們的去留或在天師教中的職務與地位。
因為涌入神京中的道士太多,所以只能按九州區域分別考核錄用,連帝**隊都被動用,維持神京和會稽山道場的秩序。
張顯在考核之初,便親臨九州的道士中,優先錄選了一批“能力”強,有“慧根”的道士,以輔助他工作,并將這批名單上呈大陛御前。
這次大帝倒也痛快,直接批復了,并沒有做更深入的調查。
這樣一來,來自西南滔土戎州的苦樵、來自大西北肥土臺州的淵魚兩位隱居道家大能便脫穎而出,成為了張顯最得利的助手。
在兩人的幫助下,張顯迅速地建立起了二千余人的天師教核心成員隊伍,當然,每天考核的情況以及人員出處姓名,擔保州郡縣等等,都要詳細呈報給大帝。
而大帝實在忙不過來,就把天師教道場的事情移交給了他的心腹司禮監大部管張承恩處理,再擬詳細的折子,二次報到大帝案前。
這期間,張顯單獨給大帝上了一道密折,請求大帝派三位中樞中鐵面判官御史大夫宴請前往天師教,對挑選出來的道士進行洗腦,以保證他們‘忠心’于大帝。
大帝讀罷折子深以為然,而且正合他的心意,張顯能請求一直想把張顯拉下臺與他最不對眼的御史大夫去做這項工作,是他求之不得的。
畢竟宴清是大帝一黨的人,也是大帝的心腹。
也正因為如此,大帝深深體會到了張顯對他的忠心,也認可了天師教可以成為他的私人班底的想法。
另外,他對御史大夫宴清十分了解,那就是一個茅坑里的石頭,連他都敢頂撞,可卻又是最忠心于帝國,最忠心于他的存在。
這樣一來,大帝對天師教的事情完全放心,也完全放手不再去管。
其實,大帝之所以沒有參與天師教的事情,并不是他不想參與,而是他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
道教已經在他的手中覆滅,按理說,他該做好收攏人心的事情,可偏巧張顯又破解了靈犀冊,得到了他認為是真正能一統天下的兵法十三篇。
因此,他不得不把收攏人心的事情交給張顯去做,他則著手準備全國征兵,以圖一統世界的準備。
可想全國征兵,沒錢沒糧是不行的,國庫雖然還算充盈,可打仗就是打錢,打糧,甚至是燒錢的買賣。
一打十年窮的道理他還是懂的,畢竟在他當太子的時候,是帶兵打過仗的,這是一個做太子的基本要求,畢竟帝國以武立國。
可現在又趕上道教覆沒,民心不穩之際,如果強行加賦必然會生出民變,而帝國在先帝與民休息這幾十年里,大帝深知,每個當官的家里都富得流油。
于是,這個瘋子開始打起了當官的主意,作太子這幾十年里,他的探子就已經遍布于州郡縣鄉之中了,當官的那點事他一查一個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