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有,張顯也曾經以一己之力助大帝完成了覆滅道教的目標,實現了由道教神權向皇權轉變的天師教。
更何況,他還拒絕了圣人的邀請,甘愿為帝國、為大帝效忠等等。
因為張顯完成了太多帝國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創造了一個又一個奇跡,因此,他的存在本身就是一個奇跡。
宴清的意思就是,因為這是帝國幾代人都無法無成的事情,就不能要求張顯在短時間內完成,所以要多給張顯一些時間和耐心,或許他真會再為帝國完成一項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因為武安郡一直是大帝的心病,加之張顯的計劃也是他同意過的,所以大帝終于忍了下來。
不過,他胸中的怒火越來越難以壓制,他怎么也想不明白,張顯帶了六名帝國名將和四萬精兵過去,還動用了次州的駐軍,怎么就一仗沒打呢?哪怕給他打一場勝仗也能安慰一下他的心靈不是?
太尉和丞相對大帝的催促越來越急了,他們不停地給張顯進讒言,甚至說出了張顯居心不良,恐怕已經生出了反心。
對于張顯謀反的讒言,大帝肯定不會相信,不過張顯在武安郡的行動還是令他十分失望,他強忍著沒有最后暴發。
可丞相最后竟然用出了封駁的權利,強行請旨,要求大帝派人抓張顯回來,這是張顯離開帝國第八個月的事情了。
丞相封駁的權利是帝國不可更改的祖制,大帝也不能反對,而就在這時,張顯派來的使者恰到好處地傳來了好消息:
數日前,張顯所率部隊扮成的數只匪幫,分別自平陽縣東西兩側的永安縣和四平山縣出兵,不斷騷擾平陽縣兩敵國的六萬精銳騎兵。
六萬敵騎六路分兵追殺張顯的部隊,分別退出帝國境內,敵國六只騎兵分在燭照與帝國邊境的老爺溝、紅楓口、野牛領;
青雀與帝國邊境的象牙山、牛頭山、月牙峰等地遇伏,敵軍六萬精銳騎兵全軍覆沒,無一人生還。
而張顯秘密招募并訓練的四萬私軍迅速出擊,控制了帝國與青雀的邊境城市古樂縣、四平山縣、平陽縣,并出境入青雀境內控制了邊境要塞牛頭山、月牙峰、象牙山、三關口和青風山。
而張顯帶去的帝國四萬大軍迅速占據了帝國在燭照間邊境的重鎮:永安縣、靠山縣、離陽縣以及燭照帝國境內要塞老爺溝、紅楓口、野牛嶺和舍嶺。
張顯命使者向大帝發出請求,請求大帝下旨,調次州城駐軍接管帝國與青雀以及燭照一線的邊境城市。
這樣,他的私軍就可以全部進入兩敵國境內,扼守住敵國進入帝國的咽喉要道,武安郡已經完全掌握在了帝國手中,同時也打開通向兩敵國的大門。
大帝得到消息后,頓時如同打了雞血一樣,馬上命人召三位中樞進宮,并懸掛好地圖,與三位中樞一一查看。
如果消息屬實,張顯的確完成了一件帝國幾代人都無法完成的偉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