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座的三人,就沒有一個是笨蛋。
三個人浸淫電影行業的年齡加在一起,足足超過一百年了。
他們唯一欠缺的,就是思路的轉變。
現在肖淺把話說開了,立時如同一道閃電劈開了他們的腦海,讓他們豁然開朗。
安雋兮還好,畢竟來自香江,爆米花式的電影接觸的多了,早已變得混不吝。
可肖淺的話,對謝齊和龍金海的沖擊是最大的。
他們兩個是從計劃經濟、統購統銷的時代走過來的,干的最多的事情就是配合國家政策進行電影創作。
在他們的心目中,弘揚中國文化和政策的主旋律電影,一直都是一件很嚴肅、很神圣的事情。從來沒有想過,主旋律電影也可以拍的像商業片一樣。
但不得不承認,肖淺說的話是對的。
他們兩個畢竟是這個時代為數不多走在前列的人,能夠接觸到的東西和認知,也遠比一般的民眾要深遠的多。
肖淺說《第一滴血》是美國的主旋律電影,如果換成普通人,或許還要激辯一番。但他們兩個只要一思索,就知道肖淺說的沒錯。
龍金海的傲氣瞬間消散,整個人頹廢地坐在那里,這是精神被沖擊的必然結果。
謝齊倒還好,可也搖搖欲墜。
“這個劇本真的不行嗎?”
看著老人家顫顫巍巍的樣子,肖淺也打從心底里痛惜。可讓他說假話,他也做不到。
中國電影走過的彎路太多了,留給他們改正的機會也不多。再遷延下去,又會變得和前世那樣,一地的肥皂泡沫。
“這個劇本的文戲太多,太拖沓,而且不必要的枝干劇情太多,嚴重影響了主線的質量。而且預算的使用配比也不對,戰爭戲的投入竟然不到整體的一半,這說明你們根本就沒有重視戰爭戲。老百姓愛看的不是啰啰嗦嗦的說教,他們愛看的是熱鬧。戰爭戲戲份的投入不足,而且設計的太落伍,這不是把老百姓往影院外面趕嘛。再一個,演員的選擇不好。”
說起演員的問題,龍金海抗辯了一句。
“這些都是老戲骨。”
肖淺卻應對的更尖刻。
“可是沒名氣。”
將龍金海頂回去之后,肖淺緩和了一下語氣。
“不是說這些演員不好,事實上他們精湛的演技會給整部電影潤色不少。可問題是,他們不是人氣演員,在觀眾當中沒有什么吸引力。我們中國的電影,不單單只是制作技術上不行,我們還缺少我們的馬龍·白蘭度、史泰龍、施瓦辛格。”
他語重心長,雖然在幾人當中年齡最小,但說的話卻最深刻。
“這部《鴉片戰爭》,劇情不出彩,場面不出彩,演員也不出彩。拍出來的話,因為是主旋律電影,各個地方和部門或許會組織觀看,票房也許不會太差。但要說有什么影響力,能否配合好香江回歸這樣的歷史大事件,我是持否定態度的。”
包廂里的氣氛已然沉悶,龍金海甚至摸出了一支煙點上。
改開以來,中國的電影工作者的處境一日難于一日。特別是他們這些電影廠,收入銳減的同時,人才流失的也非常嚴重。
堂堂的峨眉廠,如今甚至連工資都快要發不出來了。
對于現狀,龍金海一籌莫展,急的直掉頭發。
畢竟有那么多張嘴等著吃飯,這個問題解決不了,他這個廠長就是失職。
這也是在和肖淺發生了觀念上的沖突后,他那么快認輸的主要原因。
這一次的《鴉片戰爭》,也是龍金海的一次豪賭。
他覺得這是一次難得的機會,聯合港臺的資本,又有謝齊這樣的頂級大導演,加上國家宣傳的支持,影片大爆應該不成問題。
結果到了肖淺的嘴里,三五下的功夫就給批的體無完膚。
龍金海想倔強,可作為電影人的經驗又告訴自己,肖淺說的并沒錯。
要說三個人里被打擊的最嚴重的,自然就是謝齊了。
他從事電影工作幾十年了,這還是第一次有人將他的工作貶低成這個樣子。
謝齊并沒有生氣,他已經過了在乎顏面的年齡了。更何況肖淺說的《第一滴血》他看過,甚至好萊塢出產的電影他基本上都看過。
可正因為都看過,當肖淺說出《第一滴血》是主旋律影片時,他才是被沖擊的最狠的人。
因為他赫然發現,自己拍了那么多年的主旋律電影,如今卻發現,自己似乎并不知道什么是主旋律了。
沉悶如潮,不停地沖刷著人的堅持。
當堅持如泥沙隨波而去的時候,也就是一個人最無助的時候。
“小友,這部電影……如果是你來拍攝的話,你會怎么做?”
謝齊沙啞的聲音在房間里回蕩,讓龍金海和安雋兮全都驚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