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淺就說了一句話,但也說服了所有人。
“人家校隊獲得了區內聯賽的冠軍,憑什么不能直接參加市級比賽?你們說錯過了好苗子?這么小的孩子,你們怎么知道誰就是好苗子?”
他的用意非常簡單,就是怕人才的選拔規則亂了。
從各隊選擇“優秀”的小球員組成區隊,表面上似乎理應如此。但這種選拔模式,根本就沒有一個科學的標準,全看區隊的負責人。
如果區隊的負責人心術不正,借機斂財,不是坑了真正的好苗子?
干脆,為了避免這種狀況發生,肖淺連同足協將規則制定了為了區級聯賽冠軍自動晉級市級聯賽的規定。
而市級聯賽冠軍則自動晉級省級聯賽。
誠然這樣做,導致每一個地區參賽的球隊并非是該地區的最高水準球隊。
因為足球是一項團隊運動,幾乎每一個學校都有很不錯的苗子。但可能受到該校的整體水平拖累,沒機會參加更高層次的聯賽。
不過孩子們還小嘛,十三歲都沒到,這樣的疏漏問題并不大。
而等十三歲考核之后,好的苗子該晉級還是會晉級,不行的該淘汰還是會淘汰。
過了十三歲,青訓就完全不同了。
十三歲恰好是小孩子從小學到初中的年齡段,青訓也會借機取消校隊,而變成為區隊。
就是說,十三歲以上的青訓球員,組隊的基礎就是區隊。
為了避免有的區好苗子太多,而有的區好苗子不足,到時候還會聯合教委對生源進行調劑,保證每個區都能組成足夠人數的球隊。
等這些小球員到了十六歲,恰好又是進入高中的時段。到了那時,青訓球隊的基礎就是市隊。
每市一隊,全省總共十二個市區,也就有十二個隊。看似不多,但已經足夠組織起正規的聯賽了。
因為青訓開展的時間還不長,所以后面的區隊和市隊,都還只在構建當中。只有現在的校隊,才是青訓主流。
肖淺今天去看的一場比賽,就是U12年齡組最高級別的聯賽。
之所以會讓他如此關注,那是因為遠道而來的客隊里,有林可和白思予。
“這兩個小家伙太逆天了,和同年齡段的孩子們在一起比賽,基本上就是碾壓。依我看啊,除非讓他們和高三個年齡段的孩子踢,否則的話,會把其他人打擊的失去信心的。”
知道肖淺在這兒,高中勛也來了。說起U12的情況,高中勛直撓頭。
似乎是為了佐證他的話,場中林可他們幾乎是將主隊壓著打。
林可在中場的位置上下翻飛,無處不在。只要球到了他的腳下,根本就沒有人能夠搶下來。
一開始主隊是安排的兩個人防守策略,一個上搶,一個策應。結果林可隨隨便便就把兩個人給突破了。
到了后來,因為林可的攪動,主隊的窟窿越來越大,不得不投入更多的球員來防他。
但林可是天生的指揮官,并不在意個人的表現。發現對手的陣型出現了漏洞,立刻開始了組織調動。
他讓中后衛、左邊前衛靠過來,和他進行來回導傳。幾次之后,把主隊溜的暈頭轉向的時候,毫無征兆地一個向右半邊的大腳轉移。
那里空空如也,至于一個身穿客隊隊服的少年奔馳如電。
少年的旁邊本來還有一個防守球員,拼了命、咬破了牙齒都想要跟上。但僅僅三步,那個少年就只留下一道背影,可望而不可及。
正是白思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