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因為電影鏡頭限制導致的。
電影鏡頭呈現出來的,是固定視角的單一畫面。就如同人的眼睛一樣,能夠看到的范圍、展現出來的內容是有限的。
一個人的視野能看多遠?能覆蓋多大的面積?
顯然很有限。
上述的戰爭大片里所呈現的那些熱血沸騰的戰斗場景,看起來精彩絕倫,可實際上在當時所處的戰場上,僅僅只是冰山一角。
就比如《拯救大兵瑞恩》里的諾曼底登陸,百萬盟軍該是多么浩大的場面?
真的要拍,別不說,想要一鏡到底的話,起碼從這頭拍到那頭能拍一天。
一部電影最多才兩個小時,一個場面就要拍一天,觀眾們還活不活了?
這就是實際問題。
歷史上的知名戰役,數十萬、數百萬的軍隊在無比廣闊的區域里展開,只通過一個攝像機鏡頭,怎么可能全部囊括進來?
于是,戰爭電影就另辟蹊徑,選擇了從小人物的視角去講故事。
前面提到的這些電影,其中的主角們基本上都是普通的軍人,要么是士兵,要么是士官,元帥、將軍、統帥什么的,幾乎很少出現在電影中。
【送紅包】閱讀福利來啦!你有最高888現金紅包待抽取!關注weixin公眾號【書友大本營】抽紅包!
為什么呢?
小人物的輻射范圍就只有身邊的一點點,這樣就能夠控制好鏡頭。而大人物一言一行都決定著全局,電影鏡頭里很難表現。
以淮海戰役為例。
如果電影里出現了雙方指揮層面的軍事部署,什么雙堆集啊、陳官莊啊等等,你問問觀眾,知道這些地方在哪兒嗎?
觀眾們肯定兩眼一抹黑。
這些地名肯定是在歷史書上學過的,但雙堆集、陳官莊和徐州有什么關系,普通觀眾根本就聯系不起來。
但是在看沙盤上的戰爭時,肖淺發現了一個絕妙的主意。
那就是把大戰略層面上的軍事部署,通過沙盤來展示。
這樣一來,直觀的地圖出現在熒幕上,配合上指揮員的謀略,即使是最普通的觀眾也能一下子就明白這仗為什么這么打、這支部隊為什么會出現在這里。
毫無疑問,這樣的做法將極大彌補現有戰爭電影的缺陷,可以讓電影鏡頭放大到戰略層面。
否則的話,最多只能拍出《三大戰役》里大軍前進的程度了。
當然了,沙盤展示全局的辦法,可以用,但不能一直用。畢竟相比起正常的電影畫面來說,沙盤太過于單調。
觀眾們是來看精彩的電影的,又不是來看科普片的,這個度必須要掌握好。
而除了用沙盤來展現戰略布局之外,肖淺還打算做一個創新。
飛奪瀘定橋一戰,最精彩的部分,其實還不是十八勇士爬鐵索,而是之前紅軍的急行軍。
二百四十里路,還全都是山路,紅軍先鋒部隊只有一天的時間,路上還有敵人,他們只能攻擊前進。
用腦子想想都覺得不可能。
但歷史沒有假設,紅軍先鋒部隊就是完成了這個不可能完成的壯舉,一如長征一樣在世界軍史上熠熠生輝。
28日,紅軍先鋒部隊接到29日趕到瀘定橋的命令。29日下午,他們真的出現在了瀘定橋的對面。
川西那種地形啊,別說徒步了,就算讓普通人開車,能不能在一天的時間里跑出兩百四十里來?
肖淺看到這一段的時候,懵逼之外就是熱血沸騰。
這不值得一拍嗎?
但是怎么拍,就成了問題。
參考地形和畫面要求,他終于下定決心,要用無人機來拍。
瓢潑大雨的黑夜,隔著波濤洶涌的大渡河,左邊是奮勇前進的紅軍,右邊是被迫趕路的反動派。
在伸手不見五指的雨夜里,兩邊都打著火把前進的畫面,如果用無人機從高空拍攝呈現在熒幕上,那該多么的震撼。
好了,想法明確,現在面臨一個實際問題。
無人機還沒誕生呢……
肖淺不啰嗦,南下香港,去找汪濤。
現在是2005年,電影要在2007年8月1日上映,還有兩年的時間。
肖淺知道汪濤研制出第一臺無人機樣品是在2006年,那么也就是說,以如今的技術絕對是能夠研制出來的。
區別只在于,前世的汪濤除了老師和同學的支持,基本上是白手起家。但是現在,肖淺給他準備了二十億的支票。
不但如此,汪濤需要什么幫手,只需開頭,挖人的事情肖淺自會幫他搞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