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恰逢中元,京中老吏以錫箔折錠,沿路焚化,不意恍惚見人,明月高懸,不見人影……”
“似著紅袍,或穿盔戴甲,腰間佩劍……”
“老吏相詢,鬼言為人蒙冤十數載,圣君在位,平反昭雪,中元鬼門,游蕩而來。”
看到這,方鈍心里還有點懵懂,但一眼掃下去,不禁停下腳步。
“老吏聞言細辨而恍然,慟哭而拜,若公未曾蒙冤,京兆何來大禍,國何來之恥。”
這顯然是在說今年被平反昭雪的前三邊總制曾銑,幾個月前曾銑平反,大量官員的上書中都提到了這一點,若是曾銑沒有下獄論死,一定不會出現俺答肆掠邊塞,兵逼京師的慘劇。
“公曰‘吾聞圣君在位,澄清宇內,貴溪、李珍均得以昭雪,何故京中仍隱見冤云沸騰?’”
“老吏細詢,公曰‘咸陽城中,衛鞅車裂;風波亭內,武穆被縊;東市之中,錯遭腰斬,皆有冤云蔽日。”
方鈍將紙張遞回給黃懋官,啟步前行,在心里想,這幾句話怕是出自展才手筆,簡明扼要,卻文彩稍遜。
的確如此,徐渭的原文實在是……用錢淵的話說就是,裹腳布似的,又臭又長!
這種文章一定要找個比照物,全篇用曾銑亡魂的身份說出本就是個對照,另外還要用類似的人物身份類比……當然了,用岳飛來類比實在是太過了,但另兩個人倒是真的很合適。
商鞅變法強秦,奠定了秦國一統天下的根基,但違禮義,棄倫理,嚴刑峻法,多用酷吏,最終遭車裂酷刑。
晁錯也差不多,善謀國不善謀身,最終于東市遭腰斬酷刑。
這兩個歷史人物,正面評價幾乎和負面評價相抵,明代對他們的評價大抵是贊其能,貶其法,嘆其冤。
方鈍面無表情的走入大殿,走入明顯留給自己的空位上,想起書里最后一句話。
“公嘆而退之,曰‘圣君在位,愿再無寶劍埋冤獄,忠魂繞白云。”
今天議事雖然不在皇宮之內,但也勉強算得上是朝會了,無數道視線投向站在不遠不近,不前不后的錢淵身上,顯然,所有人都看得出來,昨夜大肆流傳的那封文書是出自隨園。
閣臣站在最前方,接下來是六部尚書、侍郎,國子監、翰林近臣、潛邸舊臣,接下來才是人數最多的科道言官。
而名義上代表詹事府的只有錢淵一個人,沒辦法,他既不在國子監任職,也沒有兼職翰林官。
群臣齊至,隆慶帝登上高位,一套流程之后,下面有點安靜。
隆慶帝詫異的看著沉默的臣子們,他有點鬧不明白,這是怎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