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慶元年三月二日,為世人敬仰的一代大儒,掌寧波通商事四年之久的唐順之在杭州府錢塘縣病逝。
唐鶴征遵其父遺命,在鄉梓武進設衣冠冢,扶棺前往鎮海侯濤山。
抵達之日,游擊將軍楊文率軍護衛,威遠城頭炮聲大作,鎮海知縣孫文和親抬棺木上肩,前來拜祭者官員、士子、商販、平民,數以萬計。
消息在短時間內哄傳東南,不到十日,京城也傳的沸沸揚揚,但不是為了唐順之的過世,而是因為寧波知府的出缺。
在朝中諸公看來,隨園掌控寧紹臺三府,其中之重在于寧波,寧波之重在于鎮海,而鎮海之重在于唐順之。
這是個軟硬不吃,又具有極高名望,同時具備任事之能,而且還清廉如水的麻煩人物。
臺州知府、紹興知府去年便已經易主,如今唐順之一去,本就勢衰的隨園更是如雨后荷葉,凋零難再復盛況。
“朝中有人好當官啊。”陸樹德牢騷了句,“沒想到同年中,居然有人如此快就能任知府,而且是天下第一知府!”
大明比寧波府地位高的府洲不少,但像寧波知府這樣能執掌通商事的知府只有這一個,因此得了個“天下第一知府的”的綽號。
今天林烴是來隨園報喜的,錢氏剛剛查出身孕,聽了好友這話,忍不住笑道:“聽起來挺酸?”
陸樹德翻了個白眼,“難道不是?文和兄還只是鎮海知縣,他張元嗣何德何能為文和兄上官?”
寧波知府出缺的消息入京兩日,隨園一直保持著沉默,但另外兩位不會。
徐階門生中夠資格的不少,但寧波知府何等重要,自然需要精挑細選,還沒什么確鑿的消息傳出。
而高拱不同,如今在內閣中儼然后來居上,氣焰囂張,已經放出話了,宜黃知縣張孟男,考績優上,調回京中任刑部郎中,當轉任寧波知府。
張孟男,嘉靖三十八年進士,至今入仕才兩年多,先任廣平府推官,但宜黃知縣楊銓很快因功被調入吏部任考功司郎中,張孟男轉任宜黃知縣。
兩年來,張孟男在宜黃推廣紅薯、洋芋,頗見其效,又公平定案,官聲極佳,就連丁憂在家的譚綸也曾經給錢淵來信贊譽有加。
就在二月初,張孟男被吏部評為政績卓著,即將調回京中,按道理來說,新科進士外放,若政績卓著,最佳的選擇是調入京中入六科或都察院,這也是科道言官主要的來源。
但寧波知府太重要了,如今在京中被譽為天下第一知府,多少人虎視眈眈。
于是,本應該是為科道言官的張孟男還在路上沒抵達京城,就已經轉任刑部郎中了……而郎中外放,一般來說正好是知府。
當然了,這是有原因的,高拱是張孟男的嫡親姑父。
所以陸樹德哀嘆,朝中有人好做官啊。
張孟男的確是個人物,但入仕至今兩年多就能升任六部郎中……這種晉升速度能將同年的那些三甲同進士氣得吐血,那些人在外地轉悠個十來二十年都未必能回京。
而陸樹德不忿的另一個原因是,楊銓怎么說也在宜黃熬了將近四年,而且還立下戰功,也不過就升任郎中,而張孟男只是下去鍍了一層金而已……而且還是沾了楊銓的光。
一旁的潘允端笑罵道:“只看得到別人,看不到自個兒,你們倆……一個戶部侍郎,一個禮部侍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