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夏戲劇學院附屬高中,司彥友情出演到學校考察的教育局局長,在學校老師的陪同下慢慢走進教學樓。
“藝術的氣息很濃重啊!這里是……”
在攝影師的鏡頭下,司彥作為視察的局長走進琴房樓,先是對校長的話表示認可,隨后便關注到民樂教學區的鐵柵欄。
“門那邊是民樂練習區,為了確保他們不互相干擾,其實兩邊都一樣,直接去西洋樂練習區看看。”
司彥飾演的教育局長聽到校長的解釋后原本打算前往西洋樂教學區,隨后便聽到民樂教學區有學生抱著古箏走了出來,轉身便看著她在走廊里演奏一曲《廣陵散》。
“這是…給我們準備的節目?”
司彥看到飾演千指大人的演員演奏結束后有些不解的看向校長,校長哪里預料到這種情況,只得尷尬的點點頭。
“卡!”
隨著鏡頭拍攝結束,司彥便走到監控器前檢查剛才的表演,隨后認可的點點頭表示鏡頭通過。
“接下來就是斗琴,我希望你們能夠尊重自己手上的樂器,把他們的聲音魅力通過你們自己完美的展現出來。”
整不戲里最重要的演奏環節就是這里和最后的演出兩場,所有演員刻苦練習大半年就是為的今天,尤其是彭彭作為非專業鼓手付出更多的努力。
“停!小提琴節奏快了!”
“停!二胡默契度存在偏差。”
“停!前期中西方是要勢均力敵的,所以人重新把握節奏。”
斗琴場面開始后,司彥便站在走廊里聽著兩方的演奏,隨時都在喊停。
哪怕大多數觀眾其實聽不出那些細微的差別,他還是讓他們一次次的改正,他必須把最好的鏡頭呈現的觀眾面前。
“我并沒有貶低西洋樂的意思,畢竟大家也知道我學習小提琴,我只是希望通過這種對峙來喚醒觀眾對民樂的認識。”
司彥給他們時間進行調整,隨后看著他們深切的說道,民樂不被重視是目前存在的是很現實的問題。
“司彥老師,我們學民樂的以后真的可以有好的出路嗎?”
面對司彥的話,有學民樂的演員在人群里不確定的問道。
目前的階段,學民樂的大部分畢業后都是去當音樂老師,有部分有條件的會進入民樂團等,前景確實挺受限制。
“這件事我不能保證,畢竟目前的主流形式不是我們可以改變的,不過等電影上映后效果好的話說不定可以掀起一股民樂復興潮流,那將是你們的機會。”
司彥想了想看著他們說道,在記憶里電影上映后確實是帶火了揚琴,讓很多人對傳統樂器產生了濃厚興趣。
“前段時間我跟司琪商量過,打算在公司內成立民樂團體,如果你們感興趣到時候可以加入進來。”
沉吟一番后,司彥想了想跟這群學民樂的學生們說道。
“司彥老師,可以細致的講講嗎?”
聽到司彥說打算成立民樂團體,大家都很感興趣的問道。
“其實我就是打算成立民樂版的男團女團,比如可以讓女生組成女子十二樂坊,將一些曲子進行改編用民樂演奏,應該可以是種不錯的表演形式。”
其實,司彥最開始想到的就是女子十二樂坊,在記憶里當年真的是很火的團體,在這個世界目前還是沒有的。
而他其實印象最深刻的還是記憶里愛奇藝推出的《國風美少年》里的民樂團隊二十四橋明月夜,當時節目首播他們的同名歌曲確實讓他挺喜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