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模式一進敲定。
短短半年之內,理宗府走出了三百多位國士,創立了近五百家工業化時代的新興企業。
覆蓋了輕工、重工、材料、原料……等等近千個領域。
同時。
國朝也在適度的開放包容和釋放領域權限。
除去軍工、民生……這些設計國朝命脈的領域之外,其他的都一步步的開放給了各種屬性的資本企業。
一時間,國朝上下興起了一股前所未有的創業潮,各種小公司層出不窮,而且都是依托工業化發展做上下游的產業布局。
工業化帶來的是什么?
是生產力的直接起飛啊!
是對于國朝社稷的肉眼可見的極大推進啊。
以前的子民們還要穿草鞋,現在各種橡膠鞋物美價廉,各種新型的衣服面料不僅僅更加舒服了,還更加便宜了。
……
當然了。
國朝的發展進步快速,也同時對國朝內治產生了更多的挑戰。
以前的吏治體系太過于單一了,根本無法滿足當下的需求,所以這段時間趙元開一直都在重點完善制度的完整性。
內閣幾大部堂倒是沒什么大的變化。
但下屬的司堂卻一而再的豐富擴充,職能進一步的細化,單單一個商部,就直屬了十三個司堂!
而且眼下看來,似乎還遠遠不夠。
不過這沒有關系。
國子監用了整整六年締造的四級學府制度,已經徹底走向了正軌。
三大圣府雖然高高在上,但真正為這個帝國輸送遠遠不斷人才的主力軍,還是那一百九十七所州立學院!
州立學院,在趙元開的眼中就是對立前世現代制度之中的高校大學。
六年時間,這些州立學院已經徹底初步完成了各自的授學體系,國子監在統籌全局的宏觀層面,也初步建成了一套大漢人才培育的理論教材體系。
直白來說,就是兩眼一抹黑的摸索時代過去了。
甚至。
州立學院已經從最初的不斷試錯階段,走向了全面發展,開始自主豐富國朝教育體系的階段了。
這個階段,最明顯的特征就是各大精細領域的獨立學院的出現。
鋼鐵、化工、信息化……各種專業學院如雨后春筍。
……
但!
在這個發展的過程之中。
趙元開發現了一個頗為棘手的矛盾問題。
那就是在行業領域的日益分化的大勢之下,那些學子們對于武道的熱情是走低的。
四級學府制度之中,宗武一直都是基礎學科之一。
但到了學院階段,開始選擇專業領域的時候,就發現愿意去選擇武道的學子是一屆比一屆少了,哪怕是他本身就天賦驚人。
趙元開曾經跟朱凌雪討論過這本后的潛在邏輯。
最后發現,這是一個發展的必然趨勢。
以前世人熱衷武道。
那是因為社會水平低下,修煉武道就能成為一方強者,不僅能在亂世之中保身,甚至還能出人頭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