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卒:秦銳士(上限五千)
經歷:秦孝公時代協助秦孝公變法,改革秦國戶籍、軍功爵位、定秦律、統一秦國度量衡、重農抑商、獎勵耕戰。統率秦軍收復河西之地,秦孝公賜為商君。
商鞅還帶過兵,取回被魏國奪走的部分河西之地?
怪不得他還可以帶秦國的精銳士卒。
不過公孫鞅不是專門的武將,打贏魏國依靠智謀,所以可以統帥秦銳士的數量還不多,大規模的秦銳士還要看白起、王翦的時代,那個時候秦國才是足夠強大到橫掃六國。
這是第二個重生的文臣,還是諸子百家里法家的大人物!
第一個重生的文臣范仲淹是儒家代表,而第二個重生的文臣公孫鞅是法家代表,現在夏王廷同時有儒家和法家的人杰。
雖說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但實際上法家的思想一直影響著整個華夏文明,各個王朝都有自己的律法。漢武帝也沒有真的相信儒家以仁治國那一套,仍然崇尚用武力解決問題,動輒征發幾十萬大軍討伐敵國。
法家的思想很重要。
公孫鞅的到來可以分擔范仲淹的壓力。一個人手握大棒,一個人手握胡蘿卜,一個黑臉、一個白臉,正好互補。
“公孫卿加入王廷,王廷的治理重任有一部分就要落在公孫卿肩膀上了。”
柴云天心里還是有些激動。
這可是幫助秦孝公進行變法的文臣啊。
范仲淹則是北宋試圖進行“慶歷新政”的文官。
商鞅有秦孝公支持,成功變法,而范仲淹比較倒霉,被同朝為官的同僚彈劾,變法失敗。
但是從個人而言,商鞅在秦孝公死之后被以車裂之刑處死,而范仲淹還掛有閑職、教書育人,得到善終。
很難說兩個人誰更幸運。
當然,諸子百家,柴云天不會讓一種思想獨占鰲頭。
如果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很容易出現一批腐儒。
如果只重視嚴刑厲法,容易二世而亡。
諸子百家都有其存在的價值,就看作為君王者如何利用。
公孫鞅答道:“臣定當整肅王廷,讓各路皆服。”
“不急,你先和范仲淹了解情況。修煉者的世界和我們華夏文明可有不同,并非所有制度都可以照搬過來,刑罰過于嚴苛,會引發修行者的不滿。”
柴云天雖然對公孫鞅的能力并不懷疑,但他剛剛重生,要是直接將秦律運用到夏王廷下轄二十三路,估計整個王廷都會動蕩。
“臣遵命。”
公孫鞅對此方世界了解有限,也不敢說自己可以妥善處理好一切。
“接下來是第十二個人杰。”
柴云天多了第二個文臣,對接下來的第十二個華夏人杰已經抱有不小的期待。
不管重生的是統帥、武將、謀士、文臣,都有其用途,煉器師、煉藥師、刺客等輔助型的人杰也可以接受。
柴云天還打算建立煉器司、煉藥司等殿,讓他們各司其職,鍛造兵器、種植藥草,更好地為華夏軍團、夏王廷服務。
煉藥司的主事是藥王孫思邈,煉器司沒有合適的華夏人杰,所以柴云天讓煉器宗出身的李三擔任主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