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王柴云天占領石國三百座城池,再次按兵不動,對外宣稱在與六皇子、九皇子的大戰中折兵百萬,無力再興兵戈。
當六皇子撤退、九皇子兵敗被殺的消息傳到石國皇城,不論是大皇子還是二皇子驚駭之余都感到難以理解。
兩個皇子合力竟然被擊敗。
如果大皇子知道自己的皇子妃此時被俘虜到夏王的軍營,不知道會作何感想。
兩個皇子仍然同室操戈,卻對這個外來的夏王暗暗防備。柴云天已經被他們所正視。
柴云天、觀虎、定南候、北義王等人霸占著石國三百座城池,足以自給自足,坐山觀虎斗。
“實際上歸我們管轄的土地,有夏王廷二十三路、召國,以及石國三百座城池。雖然定南候、北義王等人也有控制石國的城池,但如果召國并入王廷,對于定南候而言,石國的城池是飛地,他們不可能隔著一個召國管轄這些城池。”
公孫鞅已經繪制了更大的地圖,將召國、石國的疆域也納進來。
觀虎率領的召**團被編入夏王廷,夏王廷又占領石國三百座城池,疆域擴大數倍。
“要管轄如此土地,又屬于不同諸侯國,需要進行改制。”
公孫鞅向柴云天展示夏王廷增加的王土,夏王廷的領土竟然增加了四倍不止,分屬于乾國、召國、石國。
不僅如此,召國和石國的百姓之間還有仇恨,增加夏王廷管轄這些土地的難度。
作為主公的柴云天倒不是最心急的人,反而是一群文臣想著如何統治這些土地。武將打江山,文臣治理江山。
公孫鞅已經主動獻出他的計策。
“如何改制?”
“郡縣制。”
公孫鞅想要將秦漢的郡縣制引到此方世界,用來管轄夏王廷的領土。
柴云天對郡縣的兩級制自然熟悉。
“郡縣制,如果人口較少,容易管轄。但此方世界人口過多,土地也過大,僅僅兩級,可能要設上百個郡。上百個郡,有武尊可以傳遞信息,倒還可以。倘若將來土地更大,要設幾百個甚至上千個郡,王廷難以管轄。”
秦,分天下為36郡。到了漢武帝時期,人口增加,天下已有上百郡,不得不設州刺史,形成三級制,州、郡、縣。
其實乾國的制度也有些類似,在分封制下設路、州,相當于分封制下的郡縣制。
“主公可在郡縣上方再設一級機構。”
“設州、郡、縣三個層級。夏王廷原二十三路領土變為二十三郡,設禹州。召國領土較大,分設四州。石國三百城,設石州。一共六州之地,將來若是土地增加,可額外設新州,或者合并各州,主公意下如何?”
公孫鞅也意識到人口太多,夏王廷就有千座城池,領土又增加四倍,相當于四千座城池。他沒有直接套用秦朝的郡縣制,而是使用了在秦朝郡縣制上改進的漢州郡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