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順思忖一時,雖將在外軍令有所不受,但他沒法決定如此重要之事。
他讓一個陷陣營武卒前往禹都。
這一個陷陣營武卒拔出環首刀,竟然可以御刀而行!
陷陣營已經有武卒正式踏入武尊境界!
“派出兩倍斥候騎兵游走于滕國邊塞,時刻防備滕國,一旦發現滕國大軍動向,務必回來稟報!”
高順察覺到烽火的氣息,調動更多斥候在邊塞巡邏,同時軍營里的紀律更加嚴格,兵馬分為三班,輪流執勤,防備滕國進犯。
……
禹都未央宮,夏王柴云天卻不在禹都,平時管理事務的是范仲淹和公孫鞅二人,只有大事柴云天才會親自出現在朝會。
實際上也沒有多少大事,有一班文臣打理內政、統計財政,每年王廷從領土收集資源、發兵討伐山賊、抓捕違背夏律的修煉者,諸如此類瑣事。
在未央宮三十六座宮殿之一的武殿,范仲淹、公孫鞅面前立著龐大的地圖。
按照柴云天的吩咐,夏王廷一直在探知未知的東域,逐漸將東域的地圖補充完整。
知己知彼,百戰百勝。未知的敵人才最可怕,而已知的敵人,只要部署周祥,就可以坑死對方。
夏王廷目前兩大文臣,分別代表儒家和法家,站在東域的龐大地圖面前,他們都不禁有些感慨。
東域比他們想象中要更大,至少有十幾個諸侯國。
除了范仲淹、公孫鞅,在場還有留守王廷的將軍,衛青、田忌、程知節,他們雙手交叉在胸前,仰望已探明的東域山川河流圖。
夏王廷坐擁八州之地,南邊是十萬大山,北邊和西邊是滕國,東邊除了乾國,還有一個叫做鄘國的諸侯國。
對于鄘國,夏王廷所知有限。
十萬大山是天然的屏障,乾國是盟友,基本上夏王廷只有滕國這一個敵國。
滕國國君忍辱負重,野心不比滅亡的石國小。
“我們王廷的疆域不及滕國,畢竟滕國吞并了石國三分之二的土地,我們只得三分之一。”
“滕國國君是一個極度擅長隱忍的君王,比起其他諸侯國的君王更加可怕。以一個弱小的滕國滅強大的石國,不可思議。我們這些年一直在設法探知其擊敗石國的底牌……”
公孫鞅指著東域的圖志,滕國從北邊、西邊對夏王廷的領土造成威脅。北邊威脅石國四州,西邊威脅召國四州。鎮守石國四州的是高順軍團,鎮守召國四州的是張角軍團。
“高順上報的是石國六皇子想要投靠我們王廷之事。這件事,諸位意下如何?”
柴云天不在禹都,范仲淹詢問眾人意見。
衛青說道:“石國六皇子與我們有一些過節,不過可讓高順表面接納他,借以削弱滕國國力。一旦六皇子率兵來投,不管是否為詐降,先剝奪他的兵權,令石國六皇子前來禹都。若是六皇子詐降,他定然不敢只身前來,若并非詐降,六皇子來到禹都,可任由我們拿捏。高順現在應該可以鎮住六皇子。”
“你所言不失為一條穩妥之計。我更擔心的是,石國六皇子的異動是一個訊號,也許很快滕國就有大動靜,我們一定要小心。如無意外,主公還在十萬大山的山陽城。”
“不錯,主公趁此空暇前往山陽城巡視,以及拜訪巫神族,鞏固大后方。”
“希望滕國不要來自尋死路,我們王廷已經不是討伐石國時的實力……派人前去山陽城告知主公此事。”
范仲淹、公孫鞅等人看向滕國的版圖。
他們都是主張開疆擴土之人,自然也不怕和滕國開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