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路兵馬以威懾、勸降為主,武力征服為輔。
愿意投降的,還有機會身居高位。不愿意投降的,皇城一破,皇室眾人將會淪為俘虜,發配十萬大山。
統一東域的大勢已定,敢于負隅頑抗的諸侯國只有死路一條。
“主公,我們這一路要征服的是東域之東最強大的諸侯國,東海國。雖然東海國是東域之東最強大的諸侯國,但比起鄘國、石國相差不少,擊敗東海國應該不成問題。唯一值得注意的是,東海國有一支水師,他們的皇帝有可能會率領水師出海遠遁……這樣的概率,不大。王廷給他的條件,總比他冒險出海享受的生活更加優渥。如果東海國的皇帝將他的水師完整交給王廷,王廷可以給東海國皇室更好的待遇。”
公孫鞅率領秦軍團與柴云天一路,他重新提醒柴云天此次出征之目的。
東域之東的東海國,有夏王廷所沒有的軍團——水師。
夏王廷的疆域并不靠近蒼海,沒有水師,一直以來憑借騎兵、步卒進行征戰,若是想要探索東域以外的世界,一支強大的水師必不可少。
東海國若是交出水師和戰船的建造技藝,可以為夏王廷節省大量的精力,夏王廷不必從無到有重新建立水師。
因此,只要東海國皇帝愿意臣服和交出水師,夏王廷會投桃報李,給他一個州牧的職位。
“到時也許該需要一個水師將領。”
柴云天第一次考慮水師類型的華夏人杰。
周瑜、陸遜?
不過周瑜、陸遜好像并非是遠洋型的華夏人杰。
明朝的鄭和、鄭成功,也許可以,那個時候已經開始進入大航海時代。
柴云天還不著急讓水師類型的華夏人杰重生,首先他要親眼目睹蒼海,以及東海國的水師,再做判斷。
柴云天親征東海國的這一路兵馬,除了公孫鞅和秦軍團,還帶上了典韋、花木蘭,以及幾萬騎兵。
秦銳士在與金甲軍的大戰中稍有損失,人數不滿萬。
征服一個小諸侯國足矣。
在頂層戰力碾壓對方的前提下,無論動用多少兵馬,幾個武王境界的高手可以在萬軍之中取對方皇帝首級。
除非東海國皇帝提前率領水師出海遠遁,否則頑抗只有死路一條。
不到十萬人的兵馬離開剛剛征服的鄘國,繼續向東行進,直接從東域之西,一路打到東域之東。
“蒼海,在蒼海的盡頭,又是什么地方?”
柴云天有些許迫不及待。
東海國既然有水師,那么應該對蒼海有所了解,從東海國皇帝口中應該可以問出不少有關外界的情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