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國所在東域周圍,還有一些更為龐大的勢力因為夏國建立而開始蠢蠢欲動,東域的變動似乎打破了均衡,盡管身為局中人的柴云天并不知道東域為何會牽涉諸多勢力。
“五萬年世家,他們會選擇在東域何地隱居?”
“北方的王,應該是在北方草原的盡頭。北方草原的小部落,只是大草原的一隅之地。換而言之,以前石國派出二皇子石巴討伐草原部落,坑殺百萬人,不過是在大草原的邊緣徘徊罷了。”
“北方草原以北、南方大山以南、西方大荒以西、東方蒼海以東,四方上下,皆要探查。不然坐井觀天、夜郎自大。”
未央宮的書房,柴云天召集幾大文臣、統帥,他們已經意識到夏國破壞某種均衡,但他們對東域周圍了解有限,置于局中,因此難以察覺夏國的處境。
知己知彼,百戰不殆。
柴云天擁有最大的底牌并非隱藏在大山中的軍團,而是華夏人杰的潛力。潛力是無形之物,最容易被忽視。
按照土著修煉者的判斷,以武尊、武王境界的修為,可能幾十年、幾百年都不會有變化,然而對華夏人杰而言,幾十年、幾百年的時間,修為已經足以突飛猛進,到時所有勢力對夏國的判斷都會失誤。
這便是夏國最大的底牌,足以讓所有勢力都判斷失誤的底牌。東域已經不知道有多少諸侯國因為判斷失誤而倒在柴云天的大軍腳下。
無關智謀,而是土著修煉者的常識影響了他們的判斷。誰能夠想到武尊、武王境界短短十年、幾十年時間即可突破?
即使有那般存在,也不會出現在東域。
“探查草原、大荒,此事可以交給內衛、縱橫二司,由他們暗中探知。蒼海,則需要東海州水師出海探索。十萬大山,其深處是妖族的地盤,難以探查。”
范仲淹盯著東域的圖志。
東域的地形確實是一絕,四面都是人煙罕至的險地,與世隔絕。
其中大草原以北可能有龐大的勢力,屬于北方那位“王”所管轄的范圍。
西邊是大荒,以戈壁、沙漠為主。
東邊是蒼海,沒有水師寸步難行。
南邊的十萬大山恐怕柴云天再熟悉不過,由十萬條山脈組成,其深不知多少里。
華夏人杰可以深入五千里而不會有危險,但五千里還不到十萬大山的最深處,遠遠不到。
十萬大山的更深處,即使是現在的呂布深入,也會被妖王擊傷。
換而言之,沒法越過十萬大山,探查十萬大山以南到底是什么地方。
夏國探查的方向基本可以確定在蒼海、草原、大荒三個方向。
“在足夠強大之前,小心翼翼向外探索,以探明各方勢力為主,不惹怒他們。朕認為,東域可能被夾在強大的勢力中間。”
柴云天與眾多謀士相處多時,考慮有時不亞于部分謀士,盡管還不知道東域在此方天地到底處于何種位置,但他隱隱察覺到,東域有可能位于大勢力之間,是一塊各大勢力用于緩沖的地方。
在這種地方成立一個統一的諸侯國,對各方勢力而言,并不舒服。
如果柴云天猜測無誤,那么夏國的處境不妙。
公孫鞅說道:“陛下,因此,臣以為要成立一支軍團,帶甲百萬、良將千員,操練兵馬,以迷惑各方勢力。實則全力培養華夏軍團,出其不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