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春節聯歡晚會,簡稱為央視春晚或春晚,是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在每年除夕之夜為了慶祝新年而開辦的綜合性文藝晚會。起源于1979年,正式開辦于1983年,2014年被定位為國家項目。
晚會涵蓋小品、歌曲、歌舞、雜技、魔術、戲曲、相聲劇等多種藝術形式,把現場觀眾和電視機前的觀眾帶入到狂歡之中,打造“普天同慶,盛世歡歌”的節日景象。
晚會于每年除夕晚20:00在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視綜合頻道、綜藝頻道、中文國際頻道、國防軍事頻道、少兒頻道、農業農村頻道等現場直播。
春節聯歡晚會是現代媒體和傳統民俗相結合的產物,它的產生絕非偶然。1979年,中央電視臺錄制、播出了“茶座式”晚會,名為“迎新春文藝晚會”,執導晚會的是鄧在軍以及《西游記》的導演楊潔。不過,因為1979年全國的電視機不過485萬臺,沒有產生社會影響。
1983年,中國的電視業進入到了一個相對穩定和快速發展的階段,電視業的快速發展,電視的普及,為春晚的產生提供了技術前提和保障。而當時,正值改革開放初期,人民的物質生活逐漸改善,但文化生活始終較為匱乏,獲得信息的渠道很少,娛樂方式較為單一。基于此,中央電視臺借助電視手段向全國人民演繹了春節這樣一個隆重的文化事件,為全國人民奉上一道文化盛宴[。
春晚大致經歷了三個階段:從20世紀80年代的一枝獨秀、獨占鰲頭,到90年代的在探索中成長壯大,至新世紀的日趨成熟,接受考驗。固定的收視時間,相對穩定的節目形態,有助于觀眾產生收視慣性。春節聯歡晚會的積淀,逐漸形成了相對穩定的“春晚模式”。
春晚以歌舞秀開場,以歌舞、曲藝、戲曲節目為主體,用《難忘今宵》作為結束曲為晚會畫上句號。在傳播方式上,以現場直播為基本手段,采用EFP(電子現場制作)和ESP(電視內景即演播室節目制作),多機拍攝,現場切換,同期錄音。現場直播實現了拍攝與播出的同時性,強化了“此刻”的概念,增強了觀眾的現場感和參與感。多機拍攝、導播現場切換,通過不同機位,不同角度,豐富了畫面表達,向電視機前的觀眾展示各個表演層面和側面。在具體操作上,如武警官兵和駐外華人機構的恭賀新春,零點敲鐘,重要時事及相關人物的穿插出場等都形成了一定的套路。
春晚的受眾是全球所有華人,隨著創作環境和受眾審美品位的提升,春晚創作者從未停止過對春晚的探索與創新。春晚走過了文藝節目匯演、文化時尚追蹤和新民俗傳播三個階段,在探尋節目內容和形式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
當然了,這說的是另外那個世界的春晚,而不是這個世界的春晚,事實上這個世界的春晚和那個世界的春晚其實是差不多的。
春晚其實更多的就是過春節。
春節,即農歷新年,是一年之歲首、傳統意義上的年節。俗稱新春、新年、新歲、歲旦、年禧、大年等,口頭上又稱度歲、慶歲、過年、過大年。春節歷史悠久,由上古時代歲首祈年祭祀演變而來。萬物本乎天、人本乎祖,祈年祭祀、敬天法祖,報本反始也。春節的起源蘊含著深邃的文化內涵,在傳承發展中承載了豐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在春節期間,全國各地均有舉行各種慶賀新春活動,帶有濃郁的各地域特色,熱鬧喜慶的氣氛洋溢;這些活動以除舊布新、驅邪攘災、拜神祭祖、納福祈年為主要內容,形式豐富多彩,凝聚著中華傳統文化精華。
在古代民間,人們從年末廿三或廿四的祭灶便開始“忙年”了,新年到正月十九日才結束。在現代,人們把春節定于農歷正月初一,但一般至少要到正月十五新年才算結束。節日交流問候傳遞著親朋鄉里之間的親情倫理,它是人們增深感情的重要節日,是個歡樂祥和、親朋好友歡聚的傳統佳節。
百節年為首,春節是中華民族最隆重的傳統佳節,它不僅集中體現了中華民族的思想信仰、理想愿望、生活娛樂和文化心理,而且還是祈福攘災、飲食和娛樂活動的狂歡式展示。受到中華文化的影響,世界上一些國家和地區也有慶賀新春的習俗。據不完全統計,已有近20個國家和地區把中華春節定為整體或者所轄部分城市的法定節假日。春節與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并稱為中華四大傳統節日。
所以這其實就是同樣的一個節目,只是其中的表演人物,以及表演歷史會有些出入,其他的都沒有太多的出入,但即便是這樣,這樣一個節目也是整歌華夏最重要的節目,畢竟這樣一個節日對于華夏民族來說太重要了。
這樣一個節目對于李星云來說其實并不陌生,不管是這個世界還是那個世界,在那個世界的時候自己就是春晚的常客,當然了去年的春晚也是白邀請的,但因為一些特殊的原因沒有能夠參加,雖然那件事情已經過去了,但對于李星云和賴思雨來說也是第一次參加這樣的節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