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到宗門劍信直接發到他的洞府,李績才知道山門小比時間已至,不存在報不報名的問題,所有的劍修都必須參加,不管是內劍還是外劍。
在外游歷?拜托,你還不是金丹好不好?沒能力離開北域是不是?既然走不遠,為什么不回宗門?
軒轅劍派小比并不是個可有可無的活動,這是門派對三年來門下劍修們的實力進行一個綜合判斷的機會,除非極特殊的情況,否則不容缺席;等到了十年一次的大比,那更是隆重,便是金丹,元嬰都必須從外域回返;在軒轅,能超脫于宗門事務之外的,也只有真君們了。
聞廣峰從未象今天這樣的熱鬧,總共278名內劍修齊聚于此,互訴別情,有感情深厚的師兄弟,甚至都定好小比后去何處大醉一場。聞光峰都如此,想必外劍的定軍峰更為暄鬧吧,數千名外劍修集于一峰,想想都覺的可怕。
李績現在已經不完全算是新人了,在他之后,又有兩批合計五人進入內劍一脈;但他的人脈仍然少的可憐,認識的人廖廖無幾,低調的他后來連分劍臺都很少去,不為別的,只為劍技越來越犀利的他已經意識到了分劍臺的局限性,也怪不得諸多高境界厲害的師兄從不下分劍臺呢,分劍臺,純粹是為菜鳥而設。
軒轅小比怎么比?李績原來也有所猜測,不過印象都來源于某些網文的胡編濫造,事實上,這個世界修真界的比斗,根本就沒有如他前世那樣奧運會般的嚴密組織,沒有預賽復賽決賽,沒有上下半區;用李績自己的話講,整個比賽就是瞎比亂搞。
這完全符合這個世界修真文化的傳承——神秘,故作高深,是似而非;把青空大世界和他的前世比,就象前世的中醫和西醫比,西醫重量化,可以精確到豪克毫升;
中醫則不然,永遠是少許,適量等含糊不清的說辭。青空大世界便是這樣,道法是似而非,比賽也是隨緣而定。
金丹以下不分境界,也就是說,筑基修士會和融合,心動期修士一起,參加小比,不再細分;對此,門派早有分說:你若在外遇險,還能挑剔對手的境界么?
這種說法,李績是認同的,所謂境界,除了筑基,金丹,元嬰等大境界差別巨大外,一些小境界之差也沒想象中那么不可逾越,比如筑基,融合,心動三境。
聞光峰山腰處有一處巨大的平臺,日甘露臺,平整如鏡,甘露臺中央有高壇,壇上一青銅古物——日分冕,以日分冕為中心,整個甘露臺刻有361道刻線,狀如車幅。以李績穿越者的眼光,這更象個古代學者研究天象的地方。
是不是個天文觀測臺,因為時日久遠,已不可考;但現在甘露臺的作用,卻是整個比賽的統籌分配處,按玉簡上講,便是:軒轅小比,隨緣而定;緣起日冕,斗轉星移;緣終于份,勿負良辰;日有千丈,定時而分;術法之道,唯劍修真。
聽不懂?那就用白話講:咱們門里的小比哈,其實就是抓鬮,怎么抓呢?做些小紙鬮那太低端,咱們就用分日冕;劍修上去,運法力把那分日冕一轉,停下來時冕針指向誰,誰就是你的對手,等大家都轉到對手后,統一進蟲界干架,大概如此。
278名內劍修,圍繞分日冕遙遙坐成一圈,每人屁股底下,都坐有一道刻線,得虧甘露臺夠大,這許多人還能輕松坐下來,就不知外劍數千人比斗,又是個什么章程?
第一個上臺的,是在座所有金丹以下修士中資歷最老的,還是沖字輩的前輩,他倒是輕車熟路,上得高臺,先向一旁的幾位主持金丹道人一楫,然后又向臺下師弟們羅圈一楫;隨后便運使法力,轉動分日冕,那分日冕轉得十數圈后停下,冕針指向一個刻度;
坐在此刻線的修士也是個老資歷,看到自己中了選,哈哈一笑站了起來道:“沒成想我還中個頭籌,哈哈”,
兩人隨既去金丹師叔那里登記去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