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位偉力者的構建中,整個靈山佛國分為五個等級,從低到高是:廟,寺,剎,宮,靈山。
廟,是佛國最普遍,最低等,遍布鄉野的存在,哪怕一個偏僻的荒村,幾戶人家,可能也有這么一個小廟,承繼人們信仰的力量。
有墻擋風,有頂遮雨,有僧念經,有佛泥身……一間土房,就可以是一座廟!
當然,這是極少數實在偏遠的地方,絕大部分在佛教眾的合力之下,一座簡單的廟宇形態還是能夠搭建出來的。
廟的格局就是這樣,里面的僧人,幾個,數十不等,很少有比丘羅漢出現,也沒資格為廣大信徒法事超渡;他們更像是一群自愿把生命獻給莊嚴的佛教事業的奉獻者,不求得到,不求名利,靜心念佛。
靈山,對廟這樣的存在基本上是不聞不問的,也沒有特別的幫助。
比廟高一等的就是寺!
就像佛隱寺。寺院已經具備了向周圍輸送佛教信養的權利,靈山也會對這樣層次的基層單位進行技術支持,也有資格為廣大的佛教信徒們提供特色服務,當然,是法會之類的正經服務,而不是一根那種單獨的特色-服務。
所謂技術支持,就是功法交流,佛經交流,人員交流,等等,一句話,被納入了靈山佛國的體-制。
寺的特點是,比丘座師成為了必須的存在,少則數名,多則數十名,甚至少數還有羅漢座師的存在,這已經是相當于道門金丹的境界,在寺一級的佛教體系中并不多見。
佛隱寺,就是擁有五名羅漢的寺院,從整體實力上來看,屬于寺院中的中上層次,是可以向剎這個等級野望一下的。
廟在靈山佛國的體系中不被統計,存在無數,時刻在建,時刻廢棄;但到了寺這個層級,在靈山之上就是登記造冊在案的,一共五百座,均勻分布在廣大的佛國疆野中。
然后就是剎,從本質上來說,這就是更高層級的寺,寺院承擔的所有佛事他們同樣能做,唯一的區別就是剎這樣的佛地具有了監督寺院正常運轉的職能。
硬件上,要想升級成剎,寺院必須出現羅漢座師,數位不等,這樣才擁有向上的可能;當然,最好再有佛陀出現,基本上就有了保障,從這個意義上來講,佛隱寺只是具備了最基本的向上升級條件,還遠遠談不上有把握,只是作為一個奮斗的目標而已。
剎有百座,間隔其中,數百數千年的古剎不在少數,是真正有歷史的傳承之地,其結構嚴密,職能分配,體系嚴整,卻不是佛隱寺這樣稍顯粗糙的寺院能比的了。
第四等級的是宮。
宮有八座,分鎮八方,代靈山掌管剎寺,造福凡間,一般的佛門中事,到宮為止,很難直接上傳靈山,就像是一方諸候,有專治之權。
它們分別是拉布多宮,秋田宮,牧羊宮,摩耶宮,田園宮,柴宮,蝴蝶宮,昆明宮。
宮,也面臨著強大古老的剎的挑戰,只不過不像寺和剎之間變換的那么頻繁罷了。
在佛宮中,佛陀已經是必備的存在,甚至還有菩薩……
這就是那位佛門大偉力者對自己佛國的構建,合不合理也說不清楚,自己喜歡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