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沒有,全都留著買后面的國債了。”
葉建義眉頭挑起,只以為是懷疑自己的做人底線,飛快說起了數據“82年和83年以及84年又陸續派了1500萬的任務,要是沒當時貸款的法子,現在就得讓各單位自己處理了。”
寇清凱面現緩和的點點頭,1981年國債發行了40億,其中有20億是要求集體和國營單位購買,按說這點錢對于國企而言,壓根算不上什么負擔,畢竟都是國企。
但是,這個配額卻沒有按照產業比例區分,而按照每個省進行分派,結果就是農業為主的可北省,分的和重工業為主的東三省差不多。
如果只是一年有,這點錢也不會成為太大負擔,可隨后的三年里,國家又下發了30億國債任務,不少地方上就撐不住了。
而這,還只是企業的部分,同時相對應的便是面向普通人的50億,到了這會兒已經成了不少地方頭疼的任務。
除了余泉地區。
寇清凱還沒走那會兒,鄭建國就給他出了點子拿國債去銀行抵押貸款,國家只要求了禁止自由買賣,禁止當做貨幣流通,卻沒禁止拿去抵押借錢,算是鉆了個空子。
不過,寇清凱之所以這么問,還是因為他讓人拿國債去抵押時,并未按照鄭建國說的折算比例去抵押,而是直接全比例抵押借貸,畢竟國債可沒有貶值和下跌之說。
同時,由于當時國家層面銀根沒有緊縮,銀行方面還有放貸任務在身,沒費什么勁兒就把錢貸了出來。
寇清凱不放心葉建義把這錢挪用了,不說到時接任的會不會搞出什么幺蛾子,現在眼看著到了1985年,距離1981年償付的就還差1年時間,這么大筆錢可不好湊,別到時候鬧開了牽扯到他。
當然,這不是說余泉地區財政結余就這么點,去年全地區財政收入217億,財政支出11億,另外支付給機場配套的水電氣暖,以及由余泉和善城通往機場的道路尾款3000多萬,賬上還剩近7000多萬的結余。
這是葉建義先前說想修路的底氣,也是他沒去打國債貸款主意的原因,因為實在是沒那個必要“這幾年余泉財政收入,比你那時候寬松多了。”
“嗯,能看的出來,你這搬個家都花了幾百萬”
寇清凱不輕不重的敲打了下,葉建義這次從余泉換到了善城市,花了大概五百萬,早知這樣他就把機場放在善城旁邊了,而不是介于兩地中間的位置。
好在,寇清凱的事兒足夠多,隨著葉建義提起余泉財政,他便想到了目前極度缺錢的國家財政,現在的財政包干制度下,地方上的錢是眼看著越來越多,而國家財政卻要揭不開鍋了。
這么想著,寇清凱又想到了三峽工程,如果鄭建國的這筆投資落地,少說也能緩解好幾年的財政壓力,更別說還有差不多一半規模的京滬高速計劃,等到這兩筆投資真的落地,未來五年的壓力就會輕多了。
不過,這兩件事兒的涉及面太大,前者單是設想就出現八十多年,后者又牽扯到了四省的協調工作,明年的預算是無論如何都趕不上了,不知道后年行不行
不管后年行不行,明年是鐵定指望不上的,看樣子還是得靠發國債來解決問題。
想到這里,望著神情不變的葉建義,寇清凱緩緩開口道“既然你都要走了,就把國債的事兒撥亂反正吧,余泉地區的經濟情況還是很不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