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說真的,今年的暑假檔真尼瑪是絕了,一股腦的全是校園愛情電影,看前幾部的時候還有點感動。等看到后來,我都快看吐了。”
“投資少,回報高。哪個制片方不想插一腳,粗制濫造也是正常的。《那些年》相比其他電影,質量還真不止高一個檔次。”
“本來我還想著《那些年》投資方再給我帶來一些驚喜呢,這下可好跑去拍什么《小魔仙》去了,特攝劇,這玩應弄屁股想也沒人看啊。”
類似的討論愈演愈烈,一開始只是小圈子里流傳,而后到網絡上。
特別是一些本身就“關注”郭予安的人。
《那些年》的爆火讓不少人眼熱,譬如趙俊逸、蔡旭。
自從《無敵》之后,趙俊逸就被罵的很慘,但比較幸運的是,趙俊逸有個好老子。
幫趙俊逸拉了一份投資后,直接告訴趙俊逸拍校園愛情電影。
姜還是老的辣。
雖然趙俊逸不想吃郭予安吐出來的東西,但不得不說這吃起來真香。
到底是青年一代導演中的領軍人物,趙俊逸的實力還是可以的,一部《青春不迷茫》在暑假檔斬獲一億五千萬票房,幫他挽回了不少顏面。
但這事兒一直在趙俊逸心里是個“疙瘩”。
好歹他也是妥妥的領軍人物,怎么反倒跑去吃“郭予安”、“海大龐”剩下來的?
如果說郭予安和海大龐老老實實去拍電影或者電視劇,他還真不敢發表什么言論。畢竟這兩人太過“靈性”,《那些年》那么一個“撲街”劇都愣生生被兩人創造了票房奇跡。
那其他的還真不好說。
萬一預測錯了,這不是自己打自己臉?剛剛因為《青春不迷茫》挽回的那點臉面,又要被“啪啪”打沒。
但特攝劇就不一樣了,這玩應兒用屁股想也火不了啊。
大人誰看這東西?小孩子的話看動畫片不香么?
仿佛“預測”到未來的趙俊逸直接就在圍脖上發了一篇長文。
“《做為華國電影有意義的事》
近年來,隨著資本的流入,華國電影出現了一片欣欣向榮的景象。有利也有弊,在高票房、高產量的背景下,我們也應該意識到繁華背后的問題。
演員片酬過高,劇本粗制濫造,拍攝經費不足。除了很多真正為了華國電影事業做貢獻的投資方外,還有一些投機倒把的小投資方,魚龍混雜。
這些小投資方打著賺快錢的主意,在電影這行撈一筆,就轉身去投資其他看起來更賺錢的東西。
譬如,五月大火的某校園愛情電影投資方,在國產校園愛情電影形式一片大好的情況下,不想著把校園愛情電影做成一個品牌,反倒是去投資所謂的特攝劇。
更好笑的是,這部特攝劇最后竟然是以“免費”的價格“贈送”給各大電視臺。
可謂是賠到姥姥家了。
如說那位投資方真的想做慈善的話,我反倒是建議他將拍攝的費用捐給災區,這樣會更有意義。”
趙俊逸此篇文章一出,瞬間在網絡上引發一陣反響。
雖然不少演員在背地里痛罵趙俊逸,但無疑趙俊逸還是說進了大多數人的心坎兒里。
“功夫不負有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