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情本身有沒有邏輯不重要,而是看該怎么去描述,電影也是如此,哪部電影不是靠想象編出來的。
蘇侖若有所思,好像大概明白李謙要表達的意思了。
“也就是說,只要有足夠有力的劇情做支撐,那不管多了不合理、不合邏輯的情節,都能做到合理?”
“差不多。”
李謙點點頭,又道,“不過太脫離現實、和普羅大眾的認知完全相反的情節,就不管怎么去描述,都很難讓觀眾覺得好看。”
“李導,我明白了。”蘇侖也認真地點了點頭。
《月球》劇組開拍20多天了,蘇侖也干了20多天的執行。
這是她第一次做執行,雖然好幾年前就在馬小剛工作室工作了三年,參與了他兩部電影的拍攝,不過和現在的心情是完全不同的。
當時雖然也是大導演,但是無非做一些各部門最基層的事情,屬于那種隨便找個人在劇組待幾天就能做的事。
這次20多天的執行生涯,雖然因為是獨角戲,也沒有太多需要她忙的地方,但是也真正體會到了一個導演應該做的事。
前期的分鏡劇本、故事板創作過程中,李謙和攝影、美術討論的時候,也會讓他在旁邊看著,可以說經歷了一部電影的所有程序,除了坐在監視器前喊“咔”了。
專業性的東西,中戲都能學到,每個導演系畢業的學生都不缺,但是作為一名創作者,怎么去講故事,把故事講好,她并沒有什么頭緒。
蘇侖又說起了自己對電影的研究,“李導,我研究過半年的心理學,也看了大量的各種類型的電影,每次都會畫出一幅觀眾心理曲線圖,去了解觀眾和影片的互動關系。
比如說,開篇有多長時間是天使時間,能讓我盡量地去在這個時間里講述人物、背景,觀眾看多長時間會厭煩,需要轉換節奏了,多長時間應該出現階段性的小**...”
這是研究套路了?
好萊塢現成的商業電影敘事模式不就在那嘛,還用搞這么麻煩。
李謙有些無語了,“絕大多數電影直接參考好萊塢三幕式的結構就行了,自己再根據情況稍微改動一點,這樣基本不會有問題,有那個功夫多研究鏡頭內、外部節奏吧。”
敘事結構這個簡單,再笨的套公式總會,好萊塢那套理論是經過時間檢驗的。
主要還是鏡頭內部節奏和外部節奏,外部節奏就是鏡頭的剪輯手法,內部節奏就涉及到人物動作的速度、力度,攝影機運動速度、方向,音樂、音響、色彩、光影的配合。
聊著聊著變成講課了,這些專業知識隨便一個合格導演系學生都知道,但是死板的東西怎么拿來用,用好,就是問題了。
就像數學考試,死記硬背都能把公式背下來,但就是不會用。
直到下午一點半,佟莉雅來探班,李謙才停止講課。
“李謙。”
佟莉雅一身休閑打扮,小跑著過來,甜甜地看著李謙,又和其他人打了個招呼。
“博哥、張叔、黃指導。”
當然,還少不了她的學妹蘇侖。
“學姐。”蘇侖也打了個招呼。
中戲就那么些人,何況他們倆就差了一級,也算是認識,只是不熟。
“蘇侖你在劇組怎么樣,還好吧。”
蘇侖連忙道,“挺好的,李導對我很照顧,教了我挺多東西的。”
“丫丫你沒幾天就快畢業了吧,怎么有空來這?”李謙笑問道。
“我想來就來啊,畢業也沒什么要忙的,公司接了好幾部戲,馬上就沒時間休息了,我來看看。”佟莉雅道。
李謙把統籌喊來,看了看拍攝計劃,搖搖頭,“今天還剩四個鏡頭,估計得拍到晚上六點了,你要不去賓館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