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能怎么想,用腦子想唄,當時打算拍網大的,怎么刺激怎么來,就想到了鋸手,不過上院線郭凡還是刪改了一些血腥的鏡頭。”
“太恐怖了,我看過一些好萊塢的血腥恐怖片,都沒這么恐怖呢。”
李謙笑道,“那不一樣,好萊塢那些血腥恐怖片甚至有點惡心,而這個是自己絕境之下割斷自己的手,那才是真的恐怖。”
......
《127小時》18號星期五當天在全國50個城市舉行了50場點映,場均人次并不多,畢竟是懸疑電影,小眾片,而且還不是李謙自己導演,只是掛了個監制名頭而已。
場均55人,周五晚上黃金時間段,上座率不到40%。
這個數字很低,不過對于一部制作成本不到100萬的電影來說,已經算很高了。
上座率低,不過星期六的點映還是照常進行。
為了拿到好地段黃金時間的點映,點映票房多給了電影院10個點,反正場次也不多,星期五一天的點映也才8萬多塊錢而已。
不過,星期六當天網上就有看過點映場的觀眾提起這部電影了。
星期六的場均人次也有所上升,星期天場均人次到了70人次。
新的一周四天工作日并沒有搞點映,畢竟是小眾片,工作日觀眾急劇減少,反而影響點映的上座率,繼續周五周六周末三天點映。
到了第二個周末,經過口碑的傳播,場均人次已經達到了場均98人次!
點映都是地段好的大廳,平均一個廳都在一百六七十個座位左右,上座率達到了60%。
雖然不高,不過也有了很大的進步。
六天點映,就已經拿下了近35萬票房。
相對于不到百萬的制作成本,已經很可觀了。
不過,最大的收獲還是電影的口碑已經開始擴散了,大約11萬名看過電影的觀眾,許多都自發地電影做起了宣傳。
“強烈推薦《127小時》,目前為止年度最好的懸疑片了,鋸手那段把我嚇了個半死,差點不敢看了!”
“同推薦,我也看了點映,鋸手那段真是牛批,用砍刀或者斧頭用力一揮自斷一臂還好說,逼急了沒準我也干得出來,關鍵是得先生生弄折骨頭,再用小刀一點一點兒的切,這個太恐怖了,太牛X了!”
“前天看的,真的震撼到我了,全程都有身臨其境的感覺,每一次的掙扎,每一次的鑿石頭,每一次喝水,每一次吶喊,每一次喝尿,那種無助,窒息感,絕望,都深深的印刻在心里!”
“我特么一直以為開頭那兩個女人會去救男主角,沒想到就是個打醬油的角色,最后自己用小刀把手給砍斷了,狠人啊!”
“你們說的什么電影,什么鋸手?”
“《127小時》啊,李謙監制,鄧朝主演的那部,鄧朝演技真厲害,我看這都害怕。”
“不是說31號上映嗎,我準備去看的,30號看《大白鯊:復仇》,31號看這部,怎么就出來了?”
“是點映,上個周末和上上個周末有些地方有點映,我們這市中心一家電影院一個星期才點映一場。”
“快說說,這片子講什么的,什么鋸手?”
“我來告訴你,早就忍不住劇透了,就是鄧朝戶外探險被石頭壓住了手,困在山縫里127個小時,跟片名一樣,然后最后用一把折疊小刀,一點一點地把自己的手給砍斷了。”
“我去,真的?太狠了吧!”
“沃妮馬!原來片名是這個意思。”
“本來還不想看的,現在看你們說的,我又想去看了。”
“絕對值得一看,這電影警示意義也很大,看看我們現在的人生我們也會遇到阻礙我們的石頭,不過應該沒有他的大我們大部分人有完好的四肢健全的身體非要把我們逼到絕路你才能發出全力嘛,努力生活吧,從現在開始加油,不要等到絕境無路可走再去努力!”
......
《127小時》經過六天的點映之后,口碑已經爆炸了。
雖然是小范圍的爆炸,但那只是因為電影太小眾了,在特定懸疑、恐怖片愛好者的范圍內,口碑算是炸裂了。
而經過這么幾天,電影市場也發生了變化。
《赤壁》上映十一天就破兩億了,第二周票房也無限接近一個億。
不過第三周,也就是剛剛過去的那個星期,因為口碑不是很好,單周只有4800萬,跌幅超過了50%。
要知道去年年度華語電影票房冠軍《集結號》第三周的跌幅只有不到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