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生命就抵不過一條手臂嘛?還是抵不過內心的軟弱?”
本以為要講一大堆雞湯了,結果卻不是這樣。
不過講大道理、講雞湯的影評從來不會少。
“需要怎樣的生存意志才能讓人愿意付出自己斷骨截肢的代價?一個多小時的電影,在最后幾分鐘給出了答案:為了活著。遭受巨大的痛苦,男主人公并不是打算拯救世界,他想要的僅僅是繼續活著。他也確實實現了愿望,經過127小時的掙扎,拖著一條斷臂,重獲新生和家人團聚,娶妻生子,繼續他的戶外運動生涯,答案就是這么簡單。”
“人的一生會有許多時候變得很脆弱,甚至脆弱的以為自己就要死亡。可是,看了《127小時》后,我想100個覺得自己必死無疑的人會有99個都找到活下去的理由。真的,看了這部片子后,我覺得自己無所不能,只要自己想去完成,就一定可以實現。在見識到各種人生面貌的時候,我覺得人生真的可以有各種可能,人的生命之所有有特色,之所以那么有價值正是在于它的無限可能性。”
“我非常喜歡電影里的一句臺詞,“這石頭一直在命里等著我,從幾億年前的隕石開始,就等在這兒”我們何嘗沒有遇見過那個命中的巨石呢,或早或晚,都會找上我們。
當遇到這個一直等著你的石頭的時候,當你嘗試了各種方法,當你深深的后悔之時,當你幾近身體與心理的崩潰邊緣之時,你是否會放棄自己?
我想看過《127小時》這部電影的觀眾,當你們以后遇見巨石的石頭,最起碼能比原先多了些勇氣。”
......
影評人和普通觀眾看一部電影通常不是從同一個角度來看的,如果他們真的和觀眾一個口味,那就不是影評人了,誰還看他們的評論。
張韋平說過一句話,片子出來不能先給影評人或專家看,他們要都說好,這片子就完蛋了,觀眾就沒法看了。
雖然有失偏頗,很多賣座的電影在影評人哪里的口碑也非常好,不影響票房。
但是對于絕大多數電影來說,這句話還是對了一半的,影評人的審美的確跟大多數的普通觀眾不同。
對《127小時》這部電影,這些專業影評人談的都是人生、命運、選擇、生命價值、自然。
這些影評人每看一部電影都能體會到一些人生哲理,一個個估計都是哲學家了。
但是絕大多數觀眾,他們看完電影第一反應通常就是兩個字。
“牛逼!”
或者“臥槽!”
不管有沒有文化,最直觀表達他們內心想法的可能就是這兩個詞了。
“白挨了幾天餓,其實男主角完全可以把自己的手吃掉,這樣可以解決饑餓問題,而且剩下骨頭就可以拿石頭或者小刀擊碎,我真是天才!”
“代入感太強了,真絕望,心理描寫的每一幕都能感同身受,鄧朝這次演技大爆發啊!”
“就憑最后鋸手的戲,我覺得鄧朝都有資格拿影帝了!”
“我如果有一把小刀,它的最后用處,一定不是截肢,而是捅死我自己,我既受不了這樣的**折磨,也受不住這樣的精神摧殘,還是死了一了百了。”
“不,我賭五毛錢,你肯定不敢自己捅自己,還是選擇餓死吧。”
“后面把喝水都演的跟在吸堵一樣,看著心里堵得慌!”
“哈哈哈哈,我爸去看了這部電影,完了昨天給我買了部手機,讓我天天帶著,不管放學還是出去玩都帶著。”
“這電影告訴我們,關鍵能救命的東西千萬別去掏寶買,不知道馬清揚看了會不會錘死李謙!”
......
新的一周,周一王長天大清早早早地就起床了,心情一片大好。
心里哼著不知名的調子,來到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