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李謙而言,開家公司只是為了自己的電影服務的,其他都是次要的,所以在電影業務方面,所有人按他說的做就行了,不需要去解釋太多。
他從沒擔心過《我不是藥神》,這又不是那種沉重的現實題材電影嗎,會讓人看了難受,前半部分還挺搞笑的,后半部分感人,不會難受。
《唐汕大地震》能賣近七億,除了開頭和結尾,中間很多情節其實并沒有特別抓人,最起碼是不如《我不是藥神》的。
要是一個沒名氣的導演,可能會明珠蒙塵,但是李謙兩個字,就足夠讓所有人來關心這部電影了。
所以,李謙唯一要做的,就是保證電影的質量。
機房里就李謙和文幕野,文幕野來電影學院進修之前,拍過很多現實題材方面的廣告、MV,這兩年也拍了《金蘭桂芹》、《石頭》兩部十幾二十分鐘的短片,都可以說是現實方面的,詼諧、幽默、感人,來做個助理剪輯正對口。
“素材整理好了?”
文幕野起身讓出位置給李謙說道,“已經好了老大。”
李謙點點頭,看著他一臉疲憊,一殺青還沒休息就被李謙安排來整理素材了。
“你去休息幾天吧。”
“不用老大。”文幕野憨厚地笑笑,“我想學習一下,這種多角色劇情片的剪輯。”
搖搖頭,李謙也就隨他了,把素材導入到軟件里,花了一個上午把素材都過了一遍,中午吃完飯才開始動手。
沒有從頭開始剪,而是先找出中間的一場戲,把幾個鏡頭放了一遍,對文幕野講道,“多角色劇情片,像咱們這部戲,幾個配角都是重要人物,尤其要避免劇情、節奏混亂,要找到重點,每一個劇情節點的重點,每一場戲,甚至每一個鏡頭的重點,找到那根軸線就好辦多了。”
《我不是藥神》就現有的素材,可以剪成一個非常現實、非常文藝的一個生活流,很質感很強的東西,也可以剪出李謙想要的管是人物沖突啊、臺詞啊,情緒都是非常飽滿一個狀態,真正的商業電影。
甚至,剪成王嘉衛風格的片子都不是不行。
類型決定了可行性非常多,也要注意風格別偏了。
不過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李謙還是有功夫給文幕野講解的,數字電影剪輯方便多了。
正在剪的是程勇一伙人吃火鍋要散伙,他們幾個接連離開的鏡頭。
“四個人先后離去,每一個人離開都有一扇門,這是第一個人,黃毛走了,那是假借程勇的一個主觀視角離開那扇門,最清晰的一個傳達方式。
然后第二個人是劉思慧離開,這里不是一個單獨的鏡頭了,我選擇的是長鏡頭,她從喝酒起身離開,走出門框走出去,然后鏡頭回來,我們看到劉牧師站起來了,牧師說,“主保佑你”,然后一直到他手的動作,他也走了,我用一個鏡頭交代了兩個人。
李謙手上熟練地操作者電腦,還有空一邊講解。
“我為什么用一個鏡頭去過度呢?是因為需要把更重要的表演突出,就是要每一個環節要找到重點,這場戲有兩個特別大的點,一個是黃毛的,一個是呂受益。
所以劉思慧和劉牧師用一個連貫的長鏡頭展現了兩個人的離開,沒有一個人一個短鏡頭,要不然四個人離開用四個短鏡頭,相對于純粹的商業電影來說,是非常不合適的,拖節奏了。
再然后呂受益的離開,不是以程勇的視角目送他走,鏡頭是跟著他的,前面所有的戲,都是在一個密閉空間里面發生的,直到呂受益,我為什么讓鏡頭跟著這個人物離開了那個神油店,而不是用那個店里程勇的特寫鏡頭?”
“我不太明白。”文幕野搖搖頭。
按理說,程勇這個時候應該是愧疚的,因為他自己賺夠了錢想要洗手不干,把病人推給了假藥販子張長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