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又幾天過去,《我是不是藥神》在無數爭吵聲中繼續大賣,第二周周一以30%的跌幅拿到接近首日的6400萬之后,周二周三加起來又拿到1.33億。
上映七天,總票房已經超過五億,達到了驚人的5.395億!
網上關于醫藥公司的爭吵,雖然電影的持續大賣,也沒有停過,甚至一些有影響力的紙媒都出面了。
諸如:
“我不是藥神》:看完很多人罵藥商見錢不顧命,恐怕你還真誤會了!”
“《我不是藥神》,醫藥公司是不是被過度解讀了甚至曲解了呢!”
“影片很好,但是醫藥公司不應該背鍋。”
全都是一些看起來非常理智,通過種種數據來分析,得出結論,醫藥公司不該被譴責的文章。
不過,并不是所有專業人士都向著藥商說話的。
星期六的時候,電影上映到了第十天,就有自稱從業人員揭開行業內幕的帖子出現了。
“作為一名曾經的醫藥研究人員,我給大家看一出數據。
去年全球十大醫藥公司的平均利潤率是17%,鼎暉制藥以30%的驚人利潤率位居首位。
而全球十大銀行,去年的平均利潤率是19%,工商銀行以超過30%的利潤率摘得最賺錢銀行的桂冠。法蘭西最大的銀行——巴黎銀行利潤率僅為6%,以很大差距落后于全球十大銀行中的其他銀行。
與之相比二點是十大汽車公司,平均利潤率只有6%,利潤率最低的是通用汽車,僅為3%。
在十大媒體公司的平均利潤率是12%,維亞康姆以18%的利潤率居首。
根據國內的數據,去年國內所有行業的評論利潤率僅為7%。
從數據上可以看出,醫藥行業并不像傳聞中的那樣,盈利小,甚至要超過很多企業,接近“搶錢”的銀行了。
而喏華制藥,利潤率超過了平均值,達到了19%,這個利潤率,放在任何一個行業,都是非常可觀的。
再說說醫藥行業的成本,喏華去年用于研發方面的成本高達80億美元,但是2010年的營收同樣也高達506億。
80億的研發成本,只占了營收的16%。
其實十大制藥公司的研發、利潤比例都差不多,可能有人要問了,500億營收,只有80億研發成本,利潤近百億,那其他的錢就去哪了。
其實除了銷售、運輸、營銷之外,還有一筆巨額的公關成本,具體的我就不說了,通過這些數據,我只想說,醫藥行業成本巨大,同時利潤也是遠超絕大部分行業的,說一句暴利也不為過。”
這篇文章一發出來,頓時也成為了網絡上的焦點,被瘋狂轉載。
一直說成本投入巨大,賺不到錢的制藥公司,利潤竟然如此驚人,也引發了全民聲討,輿論徹底爆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