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日2500萬,那只是傍晚6點到12點,六個小時的票房。
當然,晚上黃金時段,這六個小時比白天一天票房都高是正常的。
首周末四天之后,《金陵十三釵》在民聲銀行6000萬補貼之下,也拿到了1.5億的高票房。
但看票房還可以,不過首日晚上就2500萬,四天一共才1.5億,無疑是失敗的,尤其這還是張一謀的片子。
電影口碑還行,從電影本身來說劇情還可以,造型精美、攝影剪輯挑不出任何毛病。
但是,人物太弱了,每一個女學生的人物形象都不夠立體,幾乎就是一個講故事的作用以及和風塵女子起矛盾的一個對立面,引導故事的作用風塵女子的形象也是如此,基本上全靠倪霓來撐住了這一個群體的形象,剩下的人唯一的作用就是接話以及當花瓶。
這片子李謙其實一點興趣都沒有,就不說風塵女子犧牲自己救學生,也不說前后劇情割裂嚴重,不提貝爾這個外國人從流氓形象慢慢變得立體,轉變太生硬。
李謙完全不想看,這種戰爭時期,描繪自己國家女人面臨侵略者的悲慘遭遇的電影,而且還是一群沒有任何抵抗能力的女人,甚至還不是女兵,只是平民百姓。
這種類型的電影,無非就是一個作用,讓人感受悲痛,銘記歷史,不忘先輩的浴血付出。
但是,李謙最大的感受不是熱血,不是感動,不是悲痛,更多的是特么惡心。
這電影看什么?
前半部分看幗軍士兵打日苯人還行,后半部分看風塵女子犧牲自己救幾個學生孩子?
這倒不是風塵女子換學生,是大人換孩子,網上有些人的說法還是有失偏頗的。
從電影本身來說,這是部好電影。
但是李謙作為一個觀眾的角度,覺得惡心!
凡是拍自己國家的平民,在戰爭中被一群畜生毫無反抗地虐殺、尖銀,都惡心,都惡心。
戰爭片,從不是旗袍多好看,風塵女子儀態多真實,這都是次要的,戰爭片拍的是戰爭,是反抗,是熱血、激情、希望、感動,而不是單方面被虐殺、尖銀。
這片子評價肯定不低,作為電影本身挺好的,但是觀眾絕對不會喜歡。
次周,《金陵十三釵》拿了1.8億票房,兩周總票房3.3億,距離張韋平的十億是別想了,達到他口中的六億成本都有難度。
這周《龍門飛甲》上映了,比《金陵十三釵》首周差一點。
國師就是國師,論號召力,徐客加李聯杰都不是對手。
不過相差不遠,誰都有可能勝出,賀歲大戰變得撲朔迷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