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千種表情,無數肌肉變化,組成上萬,乃至數萬個天體模型,并且這張臉還得神似陳昆,畢竟是老年陳昆。
20歲和70歲,雖然長相肯定是不一樣的,但是99%的人,總會有些神似。
不止是臉,四肢也是一樣,當然不是用四個演員的四肢來重組,大小、長短都不一樣,取的四肢動作的幅度、力道、角度,進行數據采集,再建模做出無數種模型,進行掃描調整。
表情、眼神、肢體、語言,是構成一個人行為的基本元素。
做同一件事,什么樣的表情配什么樣的語言、眼神和肢體,不同的演員同一個表情,其他的眼神什么的都會不一樣。
所有元素都要協調,呈現出來的要是一個真實的人,不能又一絲一毫的別扭。
之前已經做出很多人物模型,活笑容、或悲傷、或痛苦,確定了陳昆為男主角之后,給了他一個星期熟悉劇本,就被拉來特效公司,開始采集表情和眼神了,并且放入模型中處理。
已經有成品出來了,看到那幾個神似陳昆,卻長得完全不像陳昆,也不像游本倉、陳道銘、張翰宇他們自己的CG老頭,連連贊嘆。
“想不到啊,國內的特效已經這么厲害了。”
“其實表情捕捉技術的難度不在于技術,而是在于工作量大,要是在好萊塢的話,缺少足夠的動畫工程師,這項工作太累太繁雜了,可是華國的動畫工程師,卻比好萊塢要敬業多了。”羅伯在一旁解釋道。
這種又忙、又累、又多、又雜、又細的工作,錢還不一定多,好萊塢那些技術好的動畫工程師還真不一定愿意干。
雖說好萊塢特效行業遇到危機,很多人失業,但是全球電影產業在發展,不可能缺少特效,真正有技術的,是不可能失業的,只有下層特效師才會有這個顧慮。
這么麻煩,錢還不多,自然沒人干,可是國內不一樣了,尤其是動畫工程師這一塊,國內不少的,而且國人從來不缺拼勁,論吃苦,那是全世界都數一數二的。
當然,前提是工資到位。
整部電影要動用500名特效人員,別看人少,《鬼吹燈》都要2000了,可是這500人,不做其他的各種大場面特效,電影里沒有這些,只做表情捕捉。
接著,李謙讓他們三位現在特效公司熟悉一下之后的數據采集工作,畢竟之前采集的只是他們以往作品里的數據,還是要真人采集的。
而陳昆,抓緊時間琢磨劇本和人物,該給他說的,李謙也交代了,其實他這個經歷的演員,分析個角色是沒有難度。
.......
李謙也在準備馬上到來的拍攝,花了十天的時間,去全國各地的實景片場去看了看。
包括長津湖、松骨峰兩大戰場,也是北棒戰場最激烈的兩個陣地。
這方面,東北軍區給與了一定的配合,所有那個年代的裝備全部由軍隊提供。
至于錢...
開玩笑,軍隊還缺裝備,試射一發東風導彈就幾個億下去了。
更何況,那個年代的蘇式裝備,早就落伍了,賣給阿三人家都不一定要,人家只要美械,頂多賣給非州。
賣給非州,還不如支持一下李謙。
劇本送審的時候,包括軍方在內的所有部門,可是全部贊同的,甚至光電還隱晦地提醒,如果可以的話,多些戰爭鏡頭。
韓三坪說的那些不要影響中美和平,不要丑化美軍,壓根沒人提。
連戰場,都是東北軍區某個師專門拍了參謀來指揮布置的。
另外,比較大的動靜,戈壁灘上李雪鍵的演講,那個只要人就夠了,倒是沒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