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花乾男扮女裝和網友聊天,留住用戶,大概是OICQ剛剛創立的時候。
當時馬花乾做這個軟件,不是說要自己開發,他那時候的業務主要是做軟件,然后賣掉。
是粵東電信局要出一個跟ICQ差不多的東西,開了個皮包公司的馬花乾想接這個業務,結果投標的時候競爭失敗,被另一家公司拿到了這項業務。
接著馬花乾還是把這個東西做了出來,也就是OICQ,做出來之后找到了他以前工作的幾個老東家,想要賣掉。
可是不管是投資人還是買家,都有一個要求,最起碼要三萬用戶。
馬花乾就開始去一些學校的BBS上一個個拉人,去網上宣傳。
后來三萬個用戶滿足了,但是沒有人來聊天,馬花乾就換個女孩子的頭像,假扮女生去聊天室里聊天。
女生,任何時候都容易成為焦點,聊天室里就顯得要熱鬧多了。
縱觀大佬們的創業史,比這更有波瀾的多了去了,不過很多娛樂性不強,有些甚至是游走在黑白邊緣的灰色地帶,不方便展示在電影里。
馬花乾這個創業經歷,絕對是最完美符合電影要求的。
更何況他還是企鵝老總,上網的人基本上大部分人都認識他,一些游戲玩家,提起他更滿是破口大罵和調侃。
這就更加完美了。
陳昆、馬清揚、馬花乾在網上聊天認識的戲份,也拍了大半天,包括和假扮女生的馬花乾聊,還有身份暴露之后的嬉笑怒罵,以及之后交流互聯網。
這里模糊了一下時間概念,馬清揚去肯德基應聘,接著創業和開辦黃頁,都是在OICQ推出之前。
所謂黃頁,就跟電話薄差不多,按企業性質和產品類別編排的工商企業電話號碼簿,以刊登企業名稱、地址、電話號碼為主體內容,相當于一個城市或地區的工商企業的戶口本。
不過馬清揚這個是互聯網黃頁,一個B2B商業網站。
兩個互聯網大佬年輕時候的交流,外加“游戲人間”的陳昆,讓馬清揚投入到互聯網行業,以及讓馬花乾放棄了為OICQ尋找買家,繼續把它做下去。
作為九十年代的一個插曲,戲份并不多,網吧里的戲就拍了一天,中間的很多過程,都是跳著的,或者一些信心是通過陳昆的旁白說出來的。
旁白在電影里使用要非常慎重,要不然容易和劇情造成割裂感。
別說旁白了,哪怕是字幕,其實電影都不該有的。
米粒堅電影沒有鑲嵌字幕的,只有聽力障礙的才回去看字幕的,可以跟影院工作人員要一個專門顯示字幕的設備,插在放飲料的那個槽里面,相當于一塊單獨同步放字幕的屏幕,并不會在電影里鑲嵌的。
米粒堅的電視節目,以及youtubi本身也沒有字幕,要看字幕要調出來。
日苯動畫片在日苯放映的時候,也基本上不會有字幕。
在全世界,影視劇不帶字幕,都是常態,普遍認為會影響觀影感受。
國內必須帶字幕,估計因為全國各地的口音太復雜了,沒字幕有時候還真不一定聽得懂。
連臺詞字幕都盡可能不要,更別說旁白的字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