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實現穩定可靠的停戰,志遠軍推遲停戰協定簽字時間,有必要再給南棒以重大打擊,讓他們認清現實。
于是志遠軍以金城以南地區的南棒部隊為主要攻擊目標,發起金城戰役,狠狠打擊南棒軍,確保停戰的順利實施和停戰協定的落實。
此役,志遠軍殲敵5.3萬余人,將南棒4個師打殘,收復陣地160余平方公里。
說起來,記憶里那部《金剛川》也是以金城戰役為背景拍的,不過不是以戰役本身。
那拍的是,志遠軍戰士要在第一時間趕往金城參加最后一場大型戰役,如果沒能及時趕到,對戰況的影響可想而知。
當時戰士們要通過一條名為金剛川的川流,才能繼續趕往金城,工兵連修建了一條橋,可供戰士們通過。
但是,米軍也知道只要阻止志遠軍通過金剛川,自己就能在金城大戰中有更大的優勢,于是配備著榴彈炮、延時炸彈、燃燒彈以及多發子彈的轟炸機、戰斗機不斷轟炸橋與我軍戰士們。
而讓米軍驚訝的是,每次把橋炸爛,我軍戰士們都能在短短幾個小時內重新修復。
圍繞著金剛川,江上的一座橋展開的激烈爭奪。
米軍轟炸,我軍要過橋,這就是主要的矛盾。
不過那部《金剛川》拍的真不咋地,首先敘事風格就不正常,其次把兩個大國拍成了傻子。
黑了志遠軍,也黑了米軍。
不管是志遠軍還是米軍,但凡真是像電影里拍的那樣,北棒戰役都不用打那么久。
一座橋,白天修了炸、炸了修,晚上兩步一盞燈繼續修,擺明了告訴敵人,我在修橋,你快點來炸。
米軍知道白天炸了幾次,能不知道晚上是絕佳修橋機會,沒有采取其他方式,只是派了個酒駕的牛仔過來。
我軍防空炮手暴露了,沒有改變位置,在原地抽煙烤玉米,等敵人來打。
我軍部隊被遠程炮火覆蓋,連長還騎著心愛的大白馬,生怕彈片炸不到。
這導演肯定喜歡吳白鴿,人家白鴿他白馬,我比你大,還能騎,有點用處,不像鴿子就只能看看。
米軍也是笨蛋,一輪齊射之后暴露炮兵陣地位置,就干等著被我軍喀秋莎給團滅了。
當然,這個李謙不太確定那個年代米軍炮兵的機動能力。
就說那座橋,渡口都暴露了,非得修的橋面整整齊齊跑過去,赤水河、金沙江白過了。
真實的過金剛川,周邊山頭設置了很多假高炮陣地,在真橋附近設置了假橋,擾亂敵人的視線。
米軍的攻勢也遠不是電影里那么簡單,出動了24架轟炸機。
我軍也是反復與米軍周旋,假陣地、假橋層出不窮。
到了電影里,這種規模的渡河既沒有偵察兵和先遣隊建立前沿陣地,也沒有對空警戒哨,以至于整個部隊的控制和偵查范圍不超過灘頭百米,每次都是敵軍的飛機飛到頭頂了,大家才亂作一團地原地隱蔽。
即便是葒軍時代也不至于如此,葒軍時代有很多渡江戰役,很多都打的非常漂亮的,比如四渡赤水、強度烏江、大渡河、金沙江、嘉陵江。
數次戰役中葒軍都有先遣部隊向縱深突擊幾里甚至幾十里,陳庚大將曾經1天內急行軍240里,渡江后,不顧疲乏,也要向前延申搶占高地,并擊退敵軍反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