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昌郝又帶著大伙轉了七八個土山,讓大家看著大棘溪,然后返轉,繼續說:“諸位且看,山洼呈半月形,黑水河自洼頭至紫峰口,曲折幾達十里長,沿途陸續有二十多條山溪注入,然多數是小溪……”
劉昌郝家廢山塘邊這條山溪很小了,然而若是排名,水流量都能排到前十位。而且八成與這條山溪一樣,是季節性溪流,眼下還好一點,再過一段時間,包括這條山溪也會漸漸干涸。
規模大四季不斷流的山溪只有五條,水流量最大的便是剛才劉昌郝帶著大家所看的大棘溪。其之是孫嶺村的圍山溪,再次之是兩村東邊的朱嶺溪,但它直接插入了外圍的崗陵,注入蓋村東邊的小湖里,又繞了很長一段路,才注入黑水河。
真論水流量,朱嶺溪才是最大的,然而在這個山洼的溪段中,它只能排在第三位,然后是南邊的野狐溪,最后是圍山溪北邊的后山溪。
劉昌郝的計劃便是直接從大棘溪截水過來。
有了大棘溪的溪水,那怕建造一個一百多畝大的山塘,也有足夠的水源。
“兒,大棘溪下面有許多耕地,各戶不會同意吾家截水。”
“山區”里問題不大,出山后兩邊開始有許多劉梁村的耕地,因為水源充足,多是良田。只要劉昌郝截水,最少有二十戶人家會與劉昌郝拼命。
“阿娘,白天自不好截水,吾家晚上截,早上堵呢?又費不了多少力氣,建好渠堤,至多安排一人帶著一把鐵鍬,晚上掘,早上挖,幾十鍬土之事。”
“咦……”
謝氏想說,怎么沒有人想到呢?但隨后醒悟,沒有山塘,截水起什么作用?
“諸位,再看土丘。”
未去京城,劉昌郝找來一根粗竹子,一劈兩半,兩頭堵死,中間灌水,定在三角架上,便成了一個簡易的水平儀,又拿來幾根竹竿,布尺。
經過測量,山灘與河邊半水田的落差大約在二十五宋尺,高旱田與半水田的落差大約在十四五宋尺,這個落差放在種植上是可怕的,意味著農作物離濕水層更遠,加上土壤的性質,更容易漏水,漏水了便會漏肥。然而放在山塘上,卻是可喜的落差。
不能強行挖山塘,那個土方吃不消,方法與魯氏一樣,以各個坡溝為主,也可以將一些矮小土方量不大的矮山丘挖掉,用挖出來的泥,于各座高土丘之間建塘堤與土坯,以后蓋房子、引水渠、灌水渠與其他的,會需要大量的土坯。
反正這些高坡地一直荒廢著,即便各條坡溝能種一些旱糧,收成也不高。
加上是大棘溪的水源,那么建設一個百十畝大的山塘都沒有問題,當然,也不需要百十畝大。
但任務會很繁重。
首先是引水渠,劉昌郝看的那個地點落差是夠了,不過想將水引過來,順著七八座土山七繞八繞的,最少得八百多米長度。雖然是土山,還有一些礫石、堅土,高矮不一的地方需平整,就是一條小水渠,也需不少人力。
山塘的人力更不用說了。
有了山塘,還需要建設陡門,以及灌水渠,所以在回家的路上,劉昌郝說有許多事要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