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叔父,吾用來開山之藥,皆是常見之物,吾稍加處理,威力驚人,其理不同,其理亦同。”
韓大虎終于聽懂了一點,肥料經過這樣的處理,肥效會更好。若不相信,看看那個開山的火藥威力有多大。不過有活做,總是好事,當然,他也是好心,才問了一問。
韋小二走過來說:“少東家,車裝好了。”
受路的影響,劉梁村的車皆不大,一個人拉就好了,頂多在紫峰口上坡那段,安排人在后面推一下。
不過眼下正在修路,路上有許多炸開的碎石,一部分路段也未來得及平整,想將鞭炮拉到烏頭渡,必須多請一些人在后面幫忙。
“好。”
劉昌郝正要去叫人,王叔在邊上說:“少東家,能否讓韋二哥子在京城探聽厚實麻葛價?”
今年旱災是從去年下半年開始的,不過對秋收影響不大,所以去年冬天沒有人逃荒。到了今年春天,災情越來越重,還好,宋朝對蝗蟲不迷信,官府鼓勵百姓用各種辦法殺蝗蟲,甚至勸百姓吃蝗蟲,也會拿錢出來購買蝗卵與蝗尸,當然,官府買去不是吃的,而是燒掉,雖花了錢,但會減少蝗災爆發的可能。
蝗蟲是旱災的伴生物,今年也有蝗蟲,但沒有形成大規模的災害,可是現在百姓抗災能力弱,旱了半年,夏收肯定什么也收不到,自二月起,大批流民逃出災區,來到京城或洛陽乞食。
都是春天出來逃荒的,那可能會帶厚實的衣被?
秋天正式降臨,王叔父想到了冬天。
讓他們回家取衣服那是不可能的,那怕會騎馬,路途遠,那些破破爛爛的衣服,還不夠租馬的錢。莊木匠與秦瓦匠兩家是例外,他們兩老家還有不少財產,但秦莊兩人敢回去么?
那么宋朝人是如何過冬的?
有錢人家好辦,室內生火爐,或者置木炭盆,開地坑(深火坑)、建火墻(中式壁爐)。蓋的是氈毯、絨毛被子,穿的是皮裘。
情況一般的也好辦,室內生火盆子,有的燒木炭、石炭(無煙煤),有的燒干牛糞餅,有的燒木柴,蓋的是稍差的氈毯,穿的是粗加工的各種獸皮衣服,如羊皮、狗皮等等,或者劣制毛褐。
情況差的難熬了,木炭石炭舍不得用,衣被更簡單,用厚實的麻布或葛布,往里面塞繭頭,或者蘆絮,或者柳絮草絨,往往遇到大寒天氣,便會凍死許多人。
棉花呢,它還在嶺南,等著朱元璋強行下令全國種植呢。其實就是老朱將棉花推廣到全國,因為種植不得法,棉種差(粗絨棉),產量低,許多人家依然缺少棉衣棉被,遇到特別寒冷的冬天,還會凍死人,當然,有了棉花與沒有棉花終是兩樣的。
秋天漸深,回家去取衣被那是不可能了,再說,即便取來了,又有幾件好衣服。
那么只好買,劉昌郝給了一些工錢,其實在農村,工錢給的不低,但來劉家的時間短,手中錢不多。但也有辦法,他們在京城或乞食或做活,略攢了一些錢,這是必須的,否則秋天到了回到家還是死路一條。真不夠,秦瓦匠與莊木匠出來也帶了不少的錢,還不足,差一點向東家借也不會難的。不過從頭置辦,好一點的過冬衣被那肯定是舍不得,只好打聽既厚實又便宜的麻布與葛布。
“王叔父,勿用探聽,過段時間,吾自會替汝等置辦冬衣被,”劉昌郝隨意說,忽然他頓了下來。
劉昌郝想的比他們更早,在未去京城請他們之前便想到了,秋天來了,秋天去了,冬天便降臨,相對于他另一個時空的故鄉,開封是北方,北方的冬天可不是開玩笑的。
這個似乎用不了多少錢,況且還有鞭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