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土壤,基質土必然不一樣。
加上這時候甜瓜開始拆棚上架,雖然人比去年多了一半多,且有不少人也熟練了,依然忙得天昏地暗。
也用到了沼液,不但能浸種,還能提苗,預防棉花的枯萎病。然后是三消毒,蓋土、缽土、苗床進行消毒,在沒有農藥的情況下,也能消毒,燃燒法(草秸放在上面燒)、炒土法、水煮法(放在開水里煮),但這三種方法弊病很大,往往殺死里基質土里的有機質與微生物、減少氮素含量,故劉昌郝用了一種很慢的消毒方法。
配好缽土、選好蓋土,放在山灘上暴曬數天,若遇雨天,立即收起來蓋上草秸,以防潮濕,若是種植面積小,不怕煩,還能選擇一種方法,用蒸籠蒸,但蒸的時間不能太長,半個小時便差不多。
雖是笨拙,在沒有農藥時代,棉花又招蟲子的情況下,它是很重要的一節。
隨后是三濕,河床濕,缽土濕,蓋土濕。但也不能太潮濕,“手抓成團、平胸松手,落地就散”。隨后種上種籽,覆蓋土,便是細土,但不是細沙,蓋上地膜保溫保濕,再蓋上拱膜。
當然,想種好棉花,遠不止這么簡單。
…………
“咦,發生了什么?”劉昌郝看著手機,其任務條一下子進展了一半多。更古怪的是,河東發生了什么,朱三居然一點聽不到相關的消息。劉昌郝又看著著書立說的任務務,變成了20/10000,其中7個點是他那本“內參”四十一策掙來的,居然比西坡對韻掙的點還要多,記得去年手機對話里說,這些任務應當是自己能完成的,那么這個標準是如何計算的,劉昌郝一直想不明白。
劉昌郝隨意滑動著按鍵,咦,他又驚訝地低叫一聲。
其技術資料居然提前解鎖了,要知道之前,劉昌郝都做好了一半幾率讓朱三他們再去泉州的,反正是秋天才得用上,不然早讓朱三他們動身了。他連忙滑動著觀看與嘗試,不是全部解鎖,有的動都不動,有的只解鎖了一小部分。
那也是好的,特別是紡織技術,解鎖了不少內容。
他立即找來木炭筆,將其記錄下來。
第二天一早,他去了山灘找莊木匠,莊木匠木匠活也早做完了,老老實實地做農活。不過劉昌郝錢給的多,一家人也比較開心。
一家人正在吃早飯,看到劉昌郝來了,連忙將劉昌郝請進屋。
劉昌郝先拿出第一份圖紙,下面還有許多文字說明,莊木匠識字不多,劉昌郝盡量地不寫難以認識的字,以免莊木匠看不懂。
莊木匠看著圖紙,又看著文字說明:“少東家,你真將腳踏式繅車研究出來?”
“先做兩架,試試效果,若是好,可以推廣之。”
繅車不是主要的,劉昌郝又拿出兩份圖紙,一份是明朝中后葉太倉手搖式木棉攪車,一份是明朝中后葉句容手搖式木棉攪車,木棉攪車便是除棉籽機,或稱為軋花機。
兩者略有些大同小異,皆需三人操作,究竟那一種效果更好,劉昌郝也不知道了。
但它們在手工年代,已經屬于中型機械。
若能全部解鎖,可能會得到更先機的軋花機,畢竟是15-18世紀的發明資料,明朝中后期不過是十五世紀或十六世紀。但劉昌郝琢磨著,若是更先進的手工軋花機,說不定與風力水力有關,然劉梁村風力不發達,水力,到了秋末,黑水河有什么水力?或者用蒸汽機帶的軋花機,那涉及的技術更多,即便得到了,劉昌郝多半用不上。